选课类别:基础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 开课单位:紫金山天文台 |
课程层次:硕士 | 学分:4.0 |
《现代太阳物理I》是一门面向研究生和对太阳物理感兴趣的本科生的课程,分为四位老师授课:
课程的作业量适中,大约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形式多样包括理论计算、证明推导和编程。平时老师会展示优秀作业,鼓励学生参与。期末考试为开卷形式,布置几个题目自主完成,考察文献调研能力。试卷需耗时4-5天认真完成,内容超出上课范围。
课程由多位老师轮流授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内容丰富且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小班教学,教师热心辅导,体验非常舒适。学生觉得PPT内容略杂,但老师们的互动性较好,经常展示优秀作业,激励学生。
评分较为宽松,平时表现与作业认真度影响评分。季老师提到“对紫台学生而言90分是及格线”,故对成绩有一定基础保障。
《现代太阳物理I》适合对太阳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课程内容全面深入,覆盖太阳观测、辐射转移、磁场和爆发现象等多领域。作业适中,考试开卷但注重文献调研能力,给分相对宽松,小班课教学体验良好。
简单记录一下本人在学习这门课的感受——
作为一门研究生课,除了感兴趣的研究生可以选以外,对于想了解太阳物理的本科生(尤其是地空的学生)我觉得也可以选。或者这样说,对于专门做太阳的同学这门课的用处可能有 70%+,对于不是专门做太阳但是想专门了解一下的同学这课用处应该有 90%+。
授课——本学期该课程是四位老师授课:
1. 季老师作主讲老师,一共有8次课(9-10月有6次课以及1月有2次课),主要是搭建太阳物理的框架了,包括但不限于太阳观测与相关坐标系转换、辐射转移、偏振测量、MHD理论、太阳风、磁场重联、等离子体波动与日震学(季老师风格就是公式偏多但上课不要求,课下自己推,上课主要着重物理过程的讲述);
2. 大概11月初换第二位老师——黎辉老师,主要从观测角度来讲,包括但不限于太阳大气活动与光谱、观测原理与仪器,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很基础的,用到不少普通物理学的内容;
3. 到了12月,封莉老师讲了两次课,分别是关于日冕层和CME的,基本是从日冕层的物理性质与观测现状开始讲起,一直到目前的研究,涉及到白光观测和Ly-alpha观测。作业我觉得就很有意思,一是编程计算白光偏振,二是根据图片讨论CME的前端变化(如下图所示)。
4. 宿英娜老师也在12月授课两次,分别是关于暗条/日珥和耀斑,包括但不限于其结构、爆发、稳定模型等,课程中讲得比较快且基础,课后作业需要对以上内容及磁重联进行概括介绍(如下图所示),基本需要阅读几篇文献/书籍进行总结的,我觉得是十分好的作业。
关于作业考试——
作业真不的不是很多吧,可能一个晚上翻翻ppt然后写完作业差不多?(2333老师挺客气的,不时拿学生的作业来给大家展示,觉得很nice)
至于考试,老师说今年课程内容较多,所以布置了几个题目自行自觉开卷完成(其实比课后作业稍微多一点内容吧)。
PS:评课时尚未出分,因此评分(9分)较为客观(可能就是有时候老师们说话比较啰嗦以及ppt有点乱...给我的体验不太好吧)。
--
2022.3.10 出分更新:谢谢老师,从老师的给分中确实能看出平时的努力(唔不得不说之前好几次作业和讨论都被老师展示)!至于我的评分,就不变吧,我觉得确实有待改进~
授课内容:2022秋季学期《现代太阳物理I》课程有16次课,均为4(6,7,8,9),接连有来自紫金山天文台的五位老师前来上课。前几节课是老师每周四从南京到合肥来授课,后防控日益严峻,改为网课。授课内容如下:
太阳物理基本框架(20学时,授课⼈:季海⽣)太阳物理介绍;天球参考系;太阳坐标;结构与能源;标准太阳模型;太阳对流;太阳⾃转与磁场的产⽣;⽇震学初步。 太阳⼤⽓的光谱诊断 (20学时,授课⼈: 黎辉) 概括性介绍太阳地基和空间观测设备; 重点介绍若⼲仪器的原理和⽅法;光谱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在太阳⼤⽓诊断中的应⽤。 光球磁场测量和太阳MHD(8学时,授课⼈:季海⽣)偏振光的测量和磁场的 反演;太阳磁流体⼒学初步。 ⽇冕及太阳活动多波段研究 (16 学时,授课⼈:宿英娜、封莉): ⽇冕结构、加热、太阳⻛、各类尺度活动现象; 太阳爆发现象: 暗条及爆发、耀斑、CME及其在⾏星际的传播等。 太阳探测设备与⽅法(4学时,授课⼈: 李友平): 介绍太阳观测数据处理及软件等。
本课程为紫金山天文台/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课,授课时会涉及光学与MHD的前置知识,但实际上没有这些前置知识也是能听懂的。这学期本课程只有9人选修(有2位本科生),小班教学,教师热心辅导,体验相当舒适。
平时作业:基本上一周一次作业,作业量为约每次2-3小时,作业内容涉及理论计算、证明推导、代码绘图等多种形式,总体来说是量不多、难度中等的。有需要参考的可以联系我QQ:1370520469
考核形式与给分:本学期该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开卷期末考试,或者说,美其名为期末考试的大作业。老师在最后一次课结束后将期末考试试卷发至课程群中,允许任意查阅与自由讨论,并在寒假结束前提交试卷。试卷有7道题,如果要单人认真完成需要4-5整日的工作量,主要考察文献调研能力,许多内容超出上课授课。在这里我着重推荐在五位老师及其学生的硕士、博士论文中进行调研。不过,我不能确定本学期的开卷考试是否是防控学期特色考核,不能确定未来这门课会不会采用同样的考核方式。
给分上,按季老师的说法,“对紫台学生而言90分是及格线”,这个给分情况应该不必多说了罢()不过4.3还是很难拿的。
刚刚交卷,题量很足. 先打9分,回来看看.
老师在PPT里引用的某Prof. 推荐阅读资料
Review Papers on flare and CMEs
Shibata & Magara (2011): Solar flare - MHD processes
Hudson (2011): Solar flares - Global Properties
Shrijver (2009): Solar flares and eruptions - Driver
Chen (2011): CME -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Webb & Howard (2012): CME - Observations
Schmeider, Aulanier & Vrsnak (2015): Flare-CME models:Observational perspectives.
Cheng, Guo & Ding (2017): Solar eruption - Magnetic flux rope - Origin and Structure
Guo, Cheng & Ding (2017): Solar eruption - MagneticModeling - Origin and Structure
Green et al. (2018): Solar eruption - Origin and early evolution
Forbes (2000): CMEs - Genesis Lin, Soon & Baliunas (2003): Solar eruptions -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