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通识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核心通识 | 开课单位: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2.0 |
今年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从考试改成了大作业(3000字论文),老师在最后一节课说,论文截止日期是下学期开学后一星期内,当时就感觉不对劲了。虽然之后在群里改成除夕前交,但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见了。现在距离2.26开学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了,一丁点成绩发布的风声都没有,大四人急急急
3.19更新:开学第四周,拜托教学秘书询问了教务处,结果教务处回邮件说,老师仍未提交成绩。。。不多说了,挑战科大最迟出分记录了家人们
3.26更新:终于出分了家人们,3.3,给分确实还可以,但也确实是太晚了,直到昨天才收集完所有学生的论文大作业。
我选择这门课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在科大这样纯理工科的学校中,在学习之余,有这样一门偏文科类的课程进行一个“调节”,未尝不可。
但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对文史哲类的课程感兴趣,选这门公选课主要是想凑学分。
那就具体讲讲大家关心的吧。
关于课程
石教授是专门研究科学史的,上网搜索后能查到很多石教授编著的科学史的书籍。本课程主要就是以石教授自己编著的《科学简史》为底本进行教学的。既然是“简史”,显然没有必要对课程的深度有很大的期望。本学期一共十八次课,需要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讲到启蒙运动,跨度之大,必然没有很深入的探讨。这使得每节课上起来会比较像走马观花一样,看看某一个时期的代表人物,看看他有什么思想、理论,基本就过去了。
但这并不妨碍选课的同学去了解科学的发展的大体流程。而且,我们以往在课本上看到的所谓“科学史”,不过是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情况。探求科学的“起源”,要溯源到古希腊的哲学。这些内容在我们接触的书籍中是基本没有的。对于完全不了解或只了解一部分这些历史的同学来说,这门课足够填补这一部分的空白。
按照石教授自己的说法,这门课以前是以期末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的,现在改为了期末论文评分。而且为了不打扰同学们正课的复习,石教授给大论文设置的DDL在下个学期开学后的一周,即,一整个寒假,这在公选课里面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论文的内容是石教授给题目自选,参考他编写的书籍与ppt上的内容)
关于老师
由于目前还没有出分,大家最关心的给分问题我还没有办法给出自己的回答。
石教授是个很热心,很和善的老师。从他讲课的风格来看,他很享受于同学们分享、探讨他所给ppt上里的内容。由于课是公选课,又是一个文科类的课,课堂上能认真听课的同学屈指可数。但石教授毫不在意,只要你愿意抬头听讲,他就很愿意与你分享这些知识。
这个学期因为一些事情,我请了两次假。其实不只是我吧,课上很多人也经常请假。但石教授也不点到,还会很贴心地回复每一个同学的请假申请,加上“注意身体”“好好复习”之类的话,真的让人感到很暖心。
学习建议
如果有同学真的想深入了解这部分历史,强烈建议搭配欧洲的历史食用。欧洲史本身就是一锅粥(笔者到现在都没理清欧洲历史具体发展逻辑,笑),更有一个在中国史完全看不到的因素——宗教——在起作用。很多科学思想起源的历史背景本身就值得深入挖掘,而科学与宗教这两个“势不两立”的东西,在历史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是很有意思的。(显而易见的,在政治、国家层面,科学打败了宗教)
作为一门公选课,我们实在不能强求它太多,而且老师很好,课程要求也很低。
十分推荐这门课。不论你只想摸鱼还是真的想了解知识,这门课都值得选。
给分还行,写了5000字左右的沦为给了3.3,还是挺适合养老的。
寒假结束的时候才出的成绩,我的分数还不错但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所以给分好坏姑且给一个“超好”。
所谓半开卷的意思是:前40分钟闭卷考问答题(到时间就收卷,好像是20题每题2分),后80分钟开卷考一篇命题作文(800字左右,老师给15个选题,任选其一作答)。问答题基本上是老师上课讲到的或者是课件里面有的,但侧重对各种“意义”的考察,所以如果上课没听的话可能很难答对。然后命题作文也基本上是谈“意义”,老师总共给了15个话题,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以应该能让大部分认真学了的同学都有话可说,而且80分钟写800字作文还是很容易的。
关于老师为什么要期末考试,据他本人的说法是以前交期末论文有些同学存在明显的抄袭现象(比如复制下来连作者名字都没改),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所以选择了期末考试。。。
教材是老师自己写的《科学简史》,大概是从古希腊讲到牛顿。老师会把PPT发到课程群里,一个学期大概上16-18次课,每次课会抽20-30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剩下时间讲新的内容。每次课内容很多,中间不休息而且经常还会拖堂。因此强烈不建议用这门课来凑公选课学分,如果不是真的想学科学史的话建议趁早润……
作为理工科学生了解一下西方的科学发展史还是很有好处的,它告诉我们科学从哪里来,从而启发我们思考科学将往何处去?虽然没有具体介绍多少近现代的科学成果,但通过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学过的各门理工学科。这种“软实力”对将来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