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核心通识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素能拓展课程 | 开课单位: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自由选修 | 学分:2.0 |
《宇宙宜居性:行星揭秘》由地空学院的冷伟和毛竹老师讲授,是一门科普类型的通识课。两位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热情高,讲课流畅且具备高度的感染力。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太阳系行星的探索、物质组成及其他科学知识,涉及到生命存在可能性等。课程中还涵盖了一些相关纪录片片段,内容生动有趣,甚至包括人工智能、未来科技等跨学科探讨,让部分理工科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这门课没有固定的考试,而是通过10周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题材非常宽泛,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自由发挥想象力,探索与行星、宇宙有关的任意主题。老师鼓励学生们在论文中展现创新与思考,并且特别强调论文的独特性。一些学生通过调研大量文献、精心准备和使用(\LaTeX)撰写论文获得了高分。而未参加课堂分享的同学,论文质量高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整体给分较为宽松,根据大量学生反馈,取得4.0以上的成绩较为容易。多数学生认为不同的加分项(如课堂分享、独特的论文选题等)会在总评分中有所体现。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评分标准略显随意,特别是对于一些认真准备但最终得分偏低的情况表达不满。
普遍认为课程上课体验非常好,同学们普遍表示课程轻松有趣。老师们通过讲述宇宙的浩瀚与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一些学生分享受到启发、感动甚至反思生活。此外,课堂还提供了选做展示的机会,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宇宙宜居性:行星揭秘》是一门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启发性于一体的优质通识课程,适合对天文、行星、宇宙探索感兴趣的学生。课程宽松、评分友好,既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又能培养其创造力和思考力,值得选修。
2023/7/4 今天出总评了,我没有上讲台分享,竟然也拿了4.3。我是计科人,课程论文调研了十几篇文献,想象了“星际程序员”会做什么工作,花一整天写了5700+字。
2023/6/5 没想到地空通识课听到了人工智能的理论。“也许未来的芯片能变成硅基生命”这种狂想,让我耳目一新。老师还说“芯片是人类科技的最前沿”,作为大二CS人顿时感觉很自豪啊。真的太酷了,虽然我们被代码困于一隅,但我们的思想已经飞跃重重宇宙,抵达肉体到不了的境界。
2023/5/5 没有难懂的专业知识,没有繁重的作业任务,没有让人头疼的考试。有的是两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们带着满腔热情给我们科普,展示宇宙中行星的神奇美丽。
第一周冷老师放了一个视频,讲述地球是一个多么独特的存在,人类能发展到今天是多么幸运。人类经历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在茫茫宇宙中非常渺小,但依然为明天而努力。那天我遇到点事心情不好,看到视频感动哭了,有些丢人。
上地空学院的通识课,会后悔做了信智学部人,因为地球和宇宙那么漂亮,我却要宅在屋子里写代码!
7.4出分:喜提本学期第二个4.3!
推测的本人加分项:
今日结课,有感而发。这是我收获最大的通识课之一。这是一门帮助我重拾创造力、好奇心的课程,带我飞离单调的课业中,回归漫天的星河。
课上,两位老师会带领我们从浩瀚的宇宙到着眼我们的太阳系,最后再逐步往外迈步。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沉溺于星云的绮丽、星环的规整,向往着每一次日出与月落。
迭起的人潮太过局限,挣脱桎梏才能看到更旖旎的风景。
当你放眼宇宙,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便不值一提,一切遇到过的、经历着的烦恼与坎坷在衬托下都微不足道。对于星空的向往,可以升华思想和灵魂。
时间所限,报告没有讲完。那就把本来的结束语写在这里吧:
当我们重新审视这张《太阳系全家福》时,会注意到地球仅仅是这一个小点,大小甚至不足一个像素。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点,承载了一切历史上存在过的人,我们认识的人,我们所爱之人。
在广袤宇宙中,地球的摇篮无比渺小,而人类的梦想却很大。我们想要去探索自己有幸存在的空间,想要渡过银河的彼岸、飞向天空的尽头。
与此同时,我们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思想、科学、艺术浓缩成一张铄目的金碟,送往未知的空间,不顾一切地为璀璨的文明留下记号——至少,我们曾经来过。
我想,这或许就是“旅行者号”们“旅行的意义”。
(光结束语就写这么长,8分钟能讲完就怪咧)
关于课程本身,冷伟和毛竹是专业知识极其丰富且教学热情很高的两位老师,讲课非常流畅且金句频出。
不听课也无妨,但听课断然是一种享受。
14周可以报名16周课上的pre,分享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课上分享“只会少量加分,不分享也是可以A+的”。
最后的课程论文ddl是17周周一24点,内容不限,老师鼓励大家尽情发挥想象力。
最后把冷老师的最后两页PPT放上来,或许能给我们理工科的思想,增添一份浪漫。
这门课给分超好,平时也没什么作业,大作业主题也很宽泛,写起来很容易,最后喜提4.0
新开的公选课,是一个科普类型的课程,核心内容是介绍太阳系内各种星体的概况,课上主要是讲解介绍和放一些纪录片片段,非常轻松有趣,而且确实涨了不少知识。
课程任务就是写一篇综述类型的小论文,与课程内容有关就行,在最后一节课结束一周内提交即可。我写的是关于Terraform的一些构想,喜提4.0,美滋滋。
说真的,无语了,评分那么随性吗,我认认真真准备的论文,查了N多篇文献,最后就给个3.3
对天体和宇宙感兴趣的同学看过来,这门课程由两位地空大佬坐镇,在八大行星和生命可能性讨论中开启星际航行,2021年上课的时候,恰逢天问一号登陆火星,所以每节课都有大事件能够我们来解析,还了解了未来火星的殖民计划,约在2040,我们能作为先行者吗
上课体验非常舒服的一门通识课,太伟大了地空
讲课内容都是科普性质的小常识,虽说如此也有一些我上课前不知道的小知识和讨论,总体来说收获还是有的。课程开始的时候给了一个目录大概按照太阳系的几大行星做了分类依次降下来,除了地球以外基本上就是介绍该天体(群)的探索历史、已经知道的物质组成结构等等知识、以及最关键的学界对这(群)天体有什么地方感兴趣的。
当然由于人类地外探索进度缓慢,这几个章节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当然也不应该是均匀分布的。但是能够明显感觉到从火星开始的地月系以外的天体部分,实际上都有点拖时间拖内容的意味(确实在通识课的范畴内能讲的不多)。如果能在这门课听到一些更专业的超越科普范围的常识那会非常令人满意。
老师说更关心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听完别的小组报告我觉得没有理论根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来。相比之下有几位同学的出发点很惊艳,比如说有一个小组关心的火星上的峡谷形成问题。
(虽然跟评课无关,当初选这门课是因为读了Kim Stanley Robinson的科幻作品火星三部曲,这部作品就使用一种很务实很geek的视角展示了作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读完之后就想看看这门课能不能讲一点超越这本书深度的内容hh虽然最后并没有看到)
我觉得不好的点:小组作业这个形式说实话很让人难受,对老师来说确实极大降低了工作量,二位教授采取这样的考核方式是我能理解的。老师课前强调了非常多次想看到同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但是三人小组作业能不能体现每个同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做过任何小组作业的人都明白这件事。从讲报告的情况就能明显看出来,所有小组都可以被归入以下两种情况:1. 三个人去中心化工作,每个人查一点资料写一部份报告汇总起来 2. 整个小组围着一个人; 而且从产出的质量来看只有第二种合作模式能把工作做好
两位老师讲得课都很有意思,论文赶得有点急促没有上台分享,最后3.7,还是感谢老师
课比较水,点过三四次名。上台展示我也做了,可能因为选题和老师讲的撞车了,拿了3.7...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