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通识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核心通识 | 开课单位:科技传播系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2.0 |
徐文韬老师的《趣味大模型》主要讲授大模型的基础理论,如Word2Vec、BERT,但缺乏实际操作和代码教学,导致很多期待实操的学生失望。虽然课程介绍称适合零基础,实际上对于不具备python基础的同学仍存在一定挑战。有同学反映课程内容“毫无趣味”,而且“像理论方面的东西更多像线性代数”。
整体评价不佳。一些学生指出课堂节奏拖沓,节信息量低,“用两个小时讲不清10分钟科普视频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的“青涩”和“经验不足”也影响了课堂体验,许多同学认为老师对课程定位不明确。
作业量小,但考试内容与课堂教学脱节,考试使用了coze平台。虽然任务少,但有学生表示,这门课听课的收获甚少。
给分情况尚不明确,但多个评论均提到老师不熟悉给分制度,可能存在风险。尽管课程结束快,但建议零基础且无核心通识学分需求的同学慎重选择。
课程内容与介绍不符,部分课程内容需结合编程基础。若缺乏该基础或期望课程“趣味性”,建议多加考虑。不妨先观望明年课程调整。
先提前说明:
本人为物院新大二学生,计算机方面目前仅学过C语言,无python基础,确实想对这方面有些了解,认真听完了第一周的两次课(一次145min),也去找老师聊过两次。由于此课似乎是这学期新开的,甚至是这个老师开的第一门课,选课时只能盲选不知道具体如何,因此还是想提前给一下目前个人的课堂体验,提供一个参考样本,如果觉得毫无代表性还请忽略这条。
课程难度:作为一门通识课,难度不好评价,因此先给个中等
作业:按老师的说法,且结合第一次作业的情况来看,作业量可能不会多,但可能还要结合后续的大作业和给分来看。
给分情况:目前未知,然而是这个老师开的第一门课,似乎没有经验,可能有风险,暂定一般。
收获:个人感觉收获几乎没有,和课堂定位、老师教学方式有关,体验比较糟糕(如果只是想拿个通识学分那可以忽略这点)
课程规划:1/5 课堂教学:1/5 新老师新开课+1
首先,课程定位非常奇怪。作为一门公共选课的核心通识课,其在选课介绍上确实也无预修要求、“适用于零基础学生”、“编程知识非必需”,班上也确实各个年级、各个系的学生都有且一半同学无python基础;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将课程后续的所有教学内容都建立在会python代码的基础上,曰之为“跟着学”,但尴尬的是这门课程既不适合作为python零基础的入门课(还不如选一门专门教python的课程),同时也导致零基础的情况下更看不到所谓“趣味”所在,再加上老师缺乏经验的教学,导致课堂体验非常糟糕,实在不知道还能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在这一点上,这个课程是否真的适合“零基础”的同学?是否可以说有选课欺诈之嫌?还是说就是单纯课程定位没有想好?是否能说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教学纲要?
其次,教学也很青涩。整个课堂的节奏非常拖沓,“信息熵”密度过低,且有很多无意义提问。一些专业上知识的解读也很“奇怪”而不够准确。如果单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门课程给我的收获是不值得它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投入的。
总结来说,如果确实零基础,且不是有核心通识学分需求的同学,一定要慎选。
听了3次课还是决定把这个课退了。
感觉最明显的问题还是课程的介绍与实际内容不匹配:和老师聊了聊,他觉得这个课的难度到后面会到专业课难度,明显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大二有编程基础);同时他并不知道在科大应该怎么给分,这还是比较劝退我的。
同时,这个通识课抛出大量概念却要求课堂小测是不是太过分了点()
这门课唯一优点可能是结课快,任务少。听课不说完全没收获只能说不如去看科普视频,还经常讲课途中点名提问一些意义不明的问题(比如名词解释这种)。大四同学缺学分可以选一下
这门课主要讲了一些关于大模型的基础知识,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例如Word2Vec、BERT等等。事实上这也是我感觉比较遗憾的地方,因为我一开始以为这门课是会带着跑一跑简单的模型之类的,结果发现手操的东西几乎没有,虽然老师一开始也说不会有太多代码相关的东西,但我还是没退这门课,没想到到最后基本上是一点没有,只有些不强制的课后作业。
看了上面几个同学的点评,感觉基本上把这门课的缺点都说了一遍了。那么我先说下我感受到的缺点吧。
第一就是课堂确实比较无聊,到后面几节课环顾下周围,听课的同学大概只有五六个了(我自己也没怎么听,基本上电脑往前面一放直接写作业)。
第二就是没有什么代码方面的东西,上面说了。
第三是考试,用coze平台搭一个智能体,感觉跟上课讲的东西根本没什么关系,也不是写代码,感兴趣的可以去https://www.coze.cn/看一下就知道了。
至于前面有人说的需要python基础,我倒确实没怎么感觉出来(也可能因为我确实没听课)。像理论方面的东西(Word2Vec、BERT等)更多像线性代数,偶尔也会有读代码的环节,但是都是听老师解释就可以了,跟考试更是一点关系没有。
其他方面,作业等于没有,会有点名,一开始说会搞小测,好像只有一次,还没算分。给8分是因为我觉得给分还可以(仅针对我自己,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情况,因为确实不太知道老师的给分策略),而且这门课评价有点过低了,过来拉一下分。不过如果你没有强烈兴趣,也没有pyhton基础,可以先观望下一年的情况,因为这个课刚开,内容和给分什么的都不稳定,可能明年又会有变化。其实我觉得这门课最大的优势是时间了,6周结束,国庆还放一周,不会拖到后面。总之要是想选,可以明年先上两节课观望观望。
AI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无论是其呈现出的效果还是其原理,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徐文韬老师成功地将“趣味大模型”讲的毫无趣味,同时其自诩将这门课打造成一个非常硬核的,能让同学学到很多AI大模型知识的课程。但上课都只在泛泛而谈,没有任何深入的地方。经常是用两个小时的课程都没讲明白一个10分钟科普视频能讲透的东西。能够看出老师对课程没有清楚的定位,对怎么上课也没有基础的认知。上课给人感觉除了折磨还是折磨,且折磨的同时又啥也没学到。
希望老师好好打磨一下课程内容,如果想做的深入,那就要求有线代基础和编程能力,讲清楚一些算法的基本原理,扩散模型和梯度下降法之类的AI基础算法对科大同学来说并不是什么很难说明白的东西。如果想做的有趣,那就多呈现AI的一些有趣的地方,例如给AI绘图下毒的原理,等等。
期末答辩还没来,给分情况暂时未知,但从老师目前的蜜汁自信来看,给分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