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通识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核心通识 | 开课单位: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2.0 |
我选的通识课都是第一次开诶。本课程的英文名为"Geological Tourism on Chinese Famous Mountains",也就是"华夏名山的地质旅游",这也是老师在第一节课强调的。从课程名可以看出,本课程更侧重于地质学,而不是人文地理和旅行等,当然这些也有所涉及。
本学期探秘的名山有长白山、泰山、峨眉山等,并由此引入每座山的代表性岩石。一座山(一种岩石)为两周的课时:第一周介绍名山的各种相关知识,甚至包括它们的文创产品,不过介绍重点还是在于地质相关内容;第二周先是对岩石的理论介绍,然后分发手标本分组进行课堂观察,每组需要当堂撰写观察报告并提交。可能是第一次开课的原因,本学期课堂节奏把握不是很好,课程内容经常在下课前很早就结束了,和我的预期相比也稍显无聊。老师说本课程的前身是停开的"地球探索与野外考察III",可惜本学期没有户外实践课,不过老师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在以后增加了户外课程,应该会更有趣些。
课程任务量是有些大的,但不当组长的话也可以摸鱼(当组长可以收获放大镜一枚),需要提交5份观察报告(当堂提交)和1份期末大作业,总评占比为
老师看似严肃,实际上挺亲切的。经常在校园里遇到老师带着他的儿子,课堂展示的照片里也经常出现这位小朋友,想必他的童年一定很快乐吧!
这门课和其他通识课一样,大部分人往后排凑,并且没几个人抬头。但老师天生神力,一个人撑起一个课堂,完全不怕冷场。声音雄浑有力,像是练过的,即使不戴麦克风,最后一排每一个字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不知道是习惯了还是人比较 e,提问时候即使台下鸦雀无声,他也不会尴尬,能够顺利地把课堂推进下去。大部分课听课人越少,课堂互动越稀疏,老师越不愿意认真讲,从而更没有人认真听课,如此恶性循环。而盛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和课堂组织能力最后反而使得越往后,课堂互动越频繁、愿意坐前排或者师生交流的同学越多。
当然,如果一直在后面低着头,老师也不大在意,会点名但次数不多,点到的同学也都能顺利过关。因此,无论想认真听讲还是水个学分都挺合适。
2024 秋的课堂全部设在教室,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模式,在大约第 3 周之后交替进行。
课程名“华夏名山”略带一些误导性,实际上本课程主要讲授的是“岩石学”。理论课会以一些名山为例,讲解其代表性的演示构造及其形成、特性、应用等。而实践课,则是从实验室带来的手标本(小岩石切片),给大家观察然后根据一些理论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
很可惜本学期没有户外实践课,但老师非常听劝,从 2025 春开始就有户外了,xm。
之所以扣一分,是课程内容和初始预期不大一致。作为高考地理选手,本来以为会以名山为引子,讲解地质、水系、气候、产业、文化等综合课题,但它只着重于岩石,有些遗憾。另外对于初学者,实践课只去观察手标本还是有些无聊,不过下学期有了户外实践,应该会有趣得多。最后,课上给的观察时间、观察结束的交流时间有点太长了,加起来得有一个小时以上。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讲讲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课程考核是大作业,本学期主题是某种岩石或其中化学元素的实际应用。字数要求 3000,并且对格式要求比较严格。最终给分是 50% 的大作业,以及 50% 的实践课。目前总评还没出,给分就不评价了,大四 ldx 也不在意这个。
老师是第一次开课,所以对课时的把握感觉稍差点,不过内容是很有意思的,以华夏大地的名山为脉络来讲,为大家普及了丰富的地质知识,不过整体内容更倾向于岩石学,课程名称或许会让人有点误解。
有五次实践课,和老师讲课交替着进行,老师带相应的样品过来,大家分组观察并提交报告。一开始老师是打算限制观察时间然后还要接着讲课的,不过第一次实践的时候大家观察的很慢,所以后面一次就观察一整次课了,这就导致整体的授课内容偏少。课上会放很多有意思的视频,虽然设在五教大教室,大家都坐的很后面,老师还是能安然自若地给大家讲解,挺不错的,同时鼓励同学们提问。对于一个高考选科物化地的来说,课上还是颇有收获的。最后一次课老师还让大家写点建议,也很积极地看了同学们的意见并作了回应,我想这门课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评分标准包括实践课报告和期末作业,期末作业有一定格式要求但不多,老师有给几个例题,但是也可以自己想,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写啥最后就选了其中的一个例题写了。总评94被小卡一手,给分应该还不错(自认为这次写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