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素能拓展课程 |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2.0 |
这门课主要是面向生院的大一学生开设的,不过在教务系统上是设置为核心通识课程的(所以没有置课,而是由教秘在入学班会上推荐大家选),老师也很欢迎其他学院的同学来选课。
教务系统上写的老师是魏海明教授,但实际上是由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15位老师每人讲一次课(有点像系列讲座),放一下19秋的教学安排(实际顺序和内容有微调,此处是原定的教学安排):
主讲教师 | 主题 |
---|---|
魏海明 | 《生命科学与医学导论》的意义及授课计划 |
施蕴渝 | 细胞中的相分离、相变与人类疾病 |
田志刚 | 免疫治疗创造奇迹 |
薛天 | “给我光”——从光子到感知 |
周丛照 | 生命的化学 |
申勇 | 我们能够降伏大脑学习记忆之恶魔吗?——阿尔兹海默症:世纪之难题 |
沈显生 | 为什么还要相信达尔文? |
肖卫华 | 生物技术带来医药变革 |
张华凤 | 我们的细胞 |
吴缅 | 为什么肿瘤是可控的? |
陈林 | 人工耳蜗听世界 |
赵忠 | 植物改变我们的生活 |
刘连新 | 肝癌与肝移植 |
孙自敏 | 血液病与脐血移植 |
翁建平 | 医学研究的价值 |
概括地说,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由老师介绍一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最新进展(所以听不懂也很正常),帮助同学们对生命科学和医学的研究方向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课上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而且老师都很愿意在下课以后解答大家的问题~
这学期只布置过一次课后作业,是施蕴渝院士布置的读论文(三篇任选其中一篇)写感想,完成期限是一个月。(这项作业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讲还是难度比较大的,因为施院士给的三篇论文都是顶刊原文,里面生词会比较多,而且就是有译文很可能也看不懂。)其他需要交的就是笔记,笔记上需要写一写每次课的感想,助教每隔几周收一次。
总评是按照笔记和作业给出的,可能标准会不太明确,所以评价选了“一般”。
注:对于外院的学生,如果培养方案上生物通修课规定为“生命科学导论”,不能用这门课替代。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