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基础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 开课单位:化学物理系 |
课程层次:本研贯通 | 学分:4.0 |
打破0评。这堂课前半学期田老师讲传统结构化学部分(每堂课必点名),后半学期李老师讲电子结构计算方法部分。由于我本人做的主要是电子结构计算算法的开发,所以对李老师的理论方法部分的课程比较关注。李老师带大家从B-O近似和Slater行列式型波函数拟设出发,利用变分法推导HF方程,引入基组推导闭壳层体系的Roothaan方程(这一部分篇幅很大,推导也很详尽);理解了HF方法后,在此基础上引出CI、CC、DFT等能够更加精确处理电子相关能的计算方法,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最后则是简要介绍了分子动力学相关内容,比较走马观花。把HF方法的理论框架弄懂了,对我本人后续的研究学习还是相当有帮助的,但我本人其实比较建议把二次量子化的概念引入到这一部分,可以大大简化多体波函数和算符的数学形式,更“现代化”一点。
考试方面:期中考试考前半学期的结构化学部分,期末考试考后半学期的计算化学部分。说实话考试挺水的,期中考试田老师说有四五道题,以为是几道大题一题三四个小问的那种,结果考了五道小问......而后半学期推了上百页PPT的公式,期末考试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计算,全是简答题和概念题,让期末复习前把HF、CI之类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仔细过了一遍的我像个小丑()。总之两次考试都很潦草,和量子化学A这个听上去有点硬核的课程名字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画风。考试比较水(期末考试背书大赛,推导没看懂都没事),作业很少(后半学期就布置了一次作业),比较适合划水拿4学分。
今年期末考试题目有(不完全回忆):默写量子力学五大假设、Slater行列式型波函数相关、写出构成分子哈密顿的几个部分和它们的大致量级及分布、电子相关能的定义和画出用非完备基组计算时的能量图解、写出微扰理论哈密顿量一级近似和二级近似、onion(分子动力学部分上课介绍的一个概念,我压根没看= =)、简述KS方程和KS轨道的争议。
相比之下理论与计算化学Ⅱ的考试反而比这门课更像量子化学= =复习量子化学考试没用到的知识反而在前者考试里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