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天文学系 |
课程层次:专业核心 | 学分:3.0 |
《实测天体物理学》课程由朱青峰和程福臻两位老师主讲,课程内容包括光学天文观测的基础知识,图像、测光、光谱和偏振观测技术,以及其他波段的天文观测简介。程老师负责绪论、天体物理的信息、坐标与时间、观测设备、光度测量和极高能天体观测等内容,其授课方式较为传统,主要基于南大黄佑然等在80年代编纂的教材,被部分学生认为内容较为过时。不过有学生提到“虽然照本宣科,但基础知识讲解很详细”。朱老师则负责讲授图像、光谱和偏振观测,他花费心力准备课件,内容较为简略,但实用性强,尤其在观测手段应用方面内容丰富。然而,部分学生反映实际操作机会不多,缺乏动手实践环节。
作业分两部分,程老师讲授部分主要为抄写PPT及少量计算题,学生认为内容较为简单但繁琐。朱老师的部分则以计算题为主,难度较高,需要助教帮助才能完成。观测实习包括太阳、月面和深空天体观测,但由于合肥的天气和光污染,实践机会有限,学生普遍抱怨观测体验不够深入,且许多同学最终都选了月面的观测题目,因为“老师拍好的照片写报告就行”。
考试为闭卷形式,涵盖大量PPT内容和讲座知识点。学生普遍反映“备考压力大,复习不完”,考场上“长时间默写,内容多且细”。考试题目包括大量简答和计算题,主要源于作业中的问题,因此学生认为“闭卷考试不太合理,应参考天文学导论的开卷考方式”。
给分方式为50分闭卷考试,10分平时作业,10分参观实习,30分观测报告。评分严格按比例,助教实际评分较为宽松,但由于课程内容繁多、观测报告权重高,有学生“期末90+,平时作业9分以上,总评却只有3.7”。
《实测天体物理学》讲授了丰富的天文学观察基础和观测技术,课程安排合理,内容详实。然而,课程在实际动手环节和教学方式上稍显不足,尤其是大量PPT内容的背诵和繁琐的作业让学生感到乏味且压力大。尽管如此,对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的知识储备还是十分重要的。
↑复习及考试感想
考试的形式是闭卷,简答题+计算题共20题,不划重点(“重点是做作业题”),考试范围包括最后的讲座。
考前一天晚上在图书馆背PPT,旁边有个哥们凑过来问:“你也考实测?”“我最后一节课迟到了,老师有没有划重点?”“真没划重点啊?那这几千页PPT怎么背得完啊?”
可能这就是实测天体物理.jpg
正经评论:
这门课的课件在http://staff.ustc.edu.cn/~fzhen/上可以下载, 内容大纲参见实测天体物理内容大纲.doc
首先是光学天文观测的一些常识, 包括观测时间、天体位置的确定,大气、台址等因素对观测的影响,观测仪器(包括望远镜和探测器)的基础知识;然后进入图像观测、测光观测、光谱观测和偏振观测这四种获取天体信息的方式;最后是对其他波段天文观测的简介,比较简略。
程老师上的部分是绪论、天体物理的信息、坐标与时间、观测设备、光度测量和宇宙射线、中微子、引力波观测总共六个章节,这部分的PPT非常详细,主要取材于南大黄佑然等在80年代编纂的《实测天体物理学》。程老师讲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虽然有穿插一些即兴的评论,但总的来说,内容不比那本80年代的书先进多少,不过是把胶片相关的内容删减了。在这一部分还能看到一些时代眼泪,比如早已被下马的OWL超凡望远镜计划,比如在PPT里还在讲2.16m镜的SYZ中继镜——不过这个东西也快要秽土转生成当代中国自主创新先进技术了(笑),可见这活化石课程还是挺有用,说不定哪天那些入土技术就*如闪电般归来*了。这一部分另一个让人头秃的问题是作业,作业题如同小学生作业,主要是抄写PPT和做一些不超过小学三年级水平的归纳。有少部分的计算题,也都不难。
这部分的内容,除了银河消光改正,CCD、微通道板的结构与原理,测光观测里面的光电测光归算、Q参量和K改正之外的,大多是一个关注时事的天文爱好者相对熟悉的内容。
望远镜和观测设备那个部分我觉得可以读一读Kitchin的《天体物理方法》,我读了感觉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内容更加丰富和现代,不过对学这门课本身也没啥帮助。
此后朱老师上的部分是图像观测、光谱观测和偏振观测,其中光谱观测要上好几个星期,这个安排比较合理。但是具体到上的内容,我觉得光谱观测和偏振观测有相当部分都在复习普通物理中的光学课,有点浪费时间,像是什么沃拉斯顿棱镜加拿大树胶之类的。而且课上实际是有讲到用软件去做具体的光谱观测数据处理的流程的,但却缺乏自己操作的机会。我觉得应该有对应的实验(或者和天文学观测实践、天文学实验这几门课整合一下?),让大家实际体验一下,不然真是听过之后一点都不记得了。
这一部分的PPT就比程老师的PPT简略一些(或者说不再是那种直接用于阅读的稿子了),但是能看出来朱老师确实是花了不少功夫准备,尤其是在这些观测手段在天体物理中的应用那里,其实有很丰富的内容。例如图像观测那里就介绍了强引力透镜。但是令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限制(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这些停留在“哦还有这种用处啊”而并不能理解到做这样的事情的大概思路是怎么样的。
至于作业则变为以计算题为主,有一些题目挺有难度的。
图像观测这一块很多旧书都不讲(比如这门课的胶印讲义和黄佑然的那本书),可能是因为当时主要做点源。我看的是那本法国人写的《观测天体物理学》的中译本,里面有一部分内容,不过还是不足以应对作业,最后还是靠助教出手搭救才把作业题整出来(现在想想其实就是一个不确定度分析)。似乎重点在于点扩散函数PSF的那一套,感觉和信号处理有点像(不过我也没学过信号处理,只是口胡)。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一部分的收获更大一些,但相对于的,没学懂的东西也更多了。
最后是红外&紫外,X射线和射电天文的三个讲座,分别请的孔旭、王俊贤和张红欣三位老师来讲。我最后几周过于划水,几乎没怎么听,也不知道讲得咋样。
这门课的给分是,闭卷考试占50分,平时作业10分,参观实习10分,提案与操作15分,结果15分,严格按比例给,不调:
但是实际上,观测实习由于合肥的天气、光污染和科大的教学望远镜条件所限,一学期下来集体观测就3次,一次太阳,一次深空天体,一次月面。而且都是助教调好然后去看一眼(因为自己操作那台老家伙是真的麻烦......)如果想学到东西的话自选题观测建议不要选月面。
至于最后的观测报告,据助教说是直接把他用相机拍的照片提交上去,再加一些简单描述就行。研究生不用交报告。这个报告完成的时间就在考试周前面一点,时间比较紧张。
而复习准备这门课的考试更是阴间,参见本评论的开头。
最后的分数还不错:
但我觉得这完全不构成给这门课打高分的理由。
所以说,一门内容重要,老师和助教都认真负责,曾经有着精心的课程设计(从自主选题的那份资料的翔实程度就能看出)的课程,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痛苦而缺乏收获呢?
题外话:不要在评课社区使用emoji,会导致emoji后面的内容全都发不出来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无法理解内容如此之多的一门课居然闭卷……
复习不完了……
在考场上疯狂默写,然而还是有很多东西没背呜呜呜
出分了 发现绩点下降到了新的境界!
不要靠近 不要靠近 不要靠近
不要靠近实测天体物理 会变得不幸
一门有用但是没什么意思的课。
名字叫实测天体物理,但是讲的不是物理,而是实测(天文学中的观测技术),并且以光学波段为主。天文系的同学还是有必要了解这些东西的——至少比天文系的某些专业课有用多了。
两位老师都强调“基础知识”,了解一下大概图像就可以。所以这门课作业就是抄课件,考试就是背课件,作业中甚至有“XXX的意义是什么”…抄个半天交上去,还被说“答的不全”???加上考试周背一千多张PPT,这门课给人感觉挺没意思的。
题外话,程老师80多高龄了,期末考试见到他身体仍然硬朗,疫情期间坚守在教学一线,还是很值得敬佩的。
课程本身并不难,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具体的内容请看前人的评论。说些不同的。
(最后居然给了和“九大行星”一样的分数,可怕)
-好了,还有什么课要考试
-我要
*神的上升*
-是我,实测天体物理
*他来了*
-我出习题原题和概念默写,好吗?
-不!
-搜到有
*愤怒*
-做题家做题家做题家做题家做题家做题家做题家
*激烈的背书大赛*
-你够了,我无法忍受你的行为,现在你将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现在在这一步
*谜之成绩出现了*
-哎呦卧槽,这是好的
*GPA下降到了新的境界*
一共有五六位老师会参与到这门课的授课当中,可以说是“豪华阵容”了。
这门课讲的内容对天文观测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天球坐标系可以很好地用在业余or专业望远镜的观测当中,星际消光可以用于系内天体的研究,CCD原理可以有助于理解原始图像处理的过程……
不过有一个比较痛苦的地方就在于,作业写起来实在是太累了,全程要求手写,一道题都要抄个半天。用电脑写了好几年作业的人表示,手快抽筋了……
这门课还有一个观测实验,如果选的不是太阳表面/月面观测的话,大概率就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了,毕竟合肥的8级光污染……届时将会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考试则更为痛苦。因为是闭卷,所以……成百上千页的ppt……都……要过一遍……并且……里面的好多概念和公式……都要……背………………………………………………
讲课:按课件讲,内容很多,很丰富。还有另外几位老师讲了几节课(好像是引力波观测、X ray 观测)。
作业:老师自己出题,大多可以根据课件内容来答,也是归纳知识点的过程。
考试和给分:闭卷考试。由于课程内容极多,备考就是确实背书大赛,私以为不太合理。天文学导论 那样的开卷考方式值得效仿。给分方案也不合适:10分作业、40分期末考、50分观测报告。观测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小课题,主要是月球、行星、太阳观测等。(那位期末 90+ 的大佬应该是观测报告没认真写,就总评只有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