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通识 | 教学类型:理论实验课 |
课程类别:核心通识 | 开课单位: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2.0 |
课程安排:在五教上六次左右理论课,其他周在南区的工坊上实操课,疫情不能出校时实操课会临时变成理论课。一共有笔、墨、砚、原纸制作、纸笺加工,五个工坊,任选一个,每个工坊都分星期一、星期二两组,任选一天。
课程内容:
理论课主要介绍纸墨笔砚的历史、故事、分类等背景知识,讲课的老师就是上面写的写的三位老师,其中汤老师讲得比较生动,例子丰富,内容详实,还会带精美的实物给大家观赏,另外两位老师的课我感觉讲的比较平淡。理论课的内容对实操课没有影响,上实操课的时候工坊的老师还会把对应的背景知识更详细的介绍一遍。
实操课各个工坊差别比较大,我选择的是纸笺加工工坊,这学期学习了流沙笺、洒金笺、描金、托裱四种技艺,下学期的教学内容可能有所不同。这个工坊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先示范,讲解基本的技法,然后同学们自己制作,一种技法会安排2~3次课。每个工坊的老师都很厉害,纸笺加工工坊的刘靖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师很有耐心,经验丰富,还经常鼓励同学。由于每天只有五、六个学生,每个学生遇到问题都可以请老师单独指导。刘老师会问同学们想要学习哪些纸的加工技艺,不过由于课时安排不可能都实现。
考核方式和给分:自己制作的作品和一篇小论文(要求是以真实感知为宗旨,不要脱空讲大道理),具体占比不清楚。我两项都认真完成了,拿了A+。
不足之处:2022春季是第一次开课,安排有一点点乱,比如有些工坊的材料采购不及时,还有17、18周还在上课,导致大二的同学考试周还要去上课(不过秋季学期没有这个问题)。以后的安排应该会越来越好(这学期真的是来当小白鼠了,上完之后给老师提了点建议)
总之是一门很好玩的公选课~
放一些作业:
/uploads/files/c111917afcd2423fdcf72446ddc75cc8752c3ed9.jpg
/uploads/files/55bf518b0432a27c847d7f12481f07cfb34020c0.jpg
最后一堂课请了几位书法家来试墨(使用同学们制作的笔、墨、纸、砚):
/uploads/files/6031663a71f76a529e3babc00940e2368d82a2d7.jpg
理论课上欣赏到的部分实物:
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
理论课不点名,因此可以开心翘课。
实验课需要坐车去南区,19点坐校车去南区,大约22点回到东区。比大物实验电路实验好玩多了(废话
分数:作品评分占60%,心得体会占40%
这门课确实很好玩,上课一直在操作,每次上完课都会很累,作品是我认认真真做的,小论文也是认认真真写的,不太明白为什么最后给了一个3,真的很难过
课程形式:前五周在东区上理论课,分别介绍纸、墨、笔、砚的历史和文化,第六周开始去南区人文学院上实践课,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学习纸、墨、笔、砚的制作技艺,可以自己选择周一晚或周二晚去一次即可,每个工坊每天只有六、七个人,可以保证工艺导师一对一指导。这学期开始时本来说的是每人可以去两个工坊学习,但后来因为疫情导致实践课少上了很多节,也就只能在一个工坊学习了。
考核方式:学期开始说的是给分主要看在工坊做出的作品,其次是课程论文,但最后一节课给作品打分时目测全班作品都是95,估计也就只能根据课程论文给分了,或许给分不错,反正我是4.3(
总的来说,这门课很符合我对一门优秀公选课的预期,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缺失的人文素养,能体会到老师也在很用心地上课,前五周上理论课时汤老师每次都会带来一些实物供同学们欣赏、学习,实践课导师水平也都很高,在教授制作技艺的同时,也会传递一些中国审美的思考。
扣一分扣在课时超出它本该有的40学时,选课时应为1-16周的课硬生生上到了18周,导致大二人还要在考试周去南区上课,或许也是为了弥补因为疫情缺失的几节实践课吧(
毕竟第一次开课,希望课程在今后越来越好!
放一个今年的理论课部分课程笔记半成品,后期没时间继续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