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科学时(王程韡) 2024春 2023春  课程号:HS161101
2024春 2023春  课程号:HS161101
10.0(2人评价)
10.0(2人评价)
  • 课程难度:中等
  • 作业多少:中等
  • 给分好坏:一般
  • 收获大小:很多
选课类别:通识 教学类型:理论课
课程类别:核心通识 开课单位: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课程层次:通修   学分:3.0
课程主页:暂无(如果你知道,劳烦告诉我们!)
排序 学期

评分 评分 2条点评

RRR 2023春
  • 课程难度:中等
  • 作业多少:中等
  • 给分好坏:一般
  • 收获大小:很多
  • 难度:中等
  • 作业:中等
  • 给分:一般
  • 收获:很多

       趁着还没出分把评价先写了,免得光环效应影响评价客观性。

       给分与作业:平时分60,7次作业(1次因为放假没了)选4次,每次15:阅读指定书目写小作业10分,上讨论课讨论5分。期末考40,一些简答题和一道论述题。平时作业积极参与分给的还是不错的,期末考分未出。

       门槛:不建议对人文社会学科不感兴趣的或是没有空只想水3学分课的人选课。这门课需要读一些书,还要写小文章和讨论,量其实并不多,每个文章也只写一页Word,但与科大其他通识课横向对比就比较突出了,毕竟这门课从设计上来说是真的想把你教会的

       收获:本课程以“科学”为研究对象。正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学习与实践“科学”的科大学生而言,我们更多关注科学中的技术细节与操作性成分,而非科学本身,例如其生产方式、运作机制与社会结构。本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反身性地、跳出惯性思维地来看待我们所处的科学,向我们揭示一个更为实际、生动、充满偶然性的科学,而非借由教科书上的科学史与科学明星的肖像画所传递的现代主义神话中的科学。

       另外,王老师人很好,讨论课担心我们挨饿还自费(?)买吃的给我们,还经常课后留下来和某些同学深入交流。虽然上了几节课就退了大部分人,但最后留下来的学生互动率和忠诚度都比较高。       

       注意:由于STS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学与人类学为主,而操作性成分偏少,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与相对主义色彩。假如对科学的信仰不够或是在本课程上投入过多精力,可能造成对科学的信仰崩塌,产生“科学就这”的不正当印象。建议多看一些科普书、科学哲学和对后现代话语的批判譬如《时髦的空话》中和一下。

       正文结束。再简要写一下课程内容,方便仍然感兴趣的同学。记忆可能有偏差。

       本课程是科学技术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导论性质课程。同样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与侧重推理、分析与论证等古典方法,旨在从结构上把握“典型的”科学并为其有效性辩护或提出质疑的科学哲学不同,STS以社会学与人类学方法为主,研究科学事实的建构、说服与传播,科学家作为社会团体的行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的产生、扩散及其影响等一系列更为现实、具体的问题。

       例如,全程追踪一个“科学事实”是如何从仪器行为到被记录的数据,再到模态断言、普遍信念,最终称为被记入教科书的“确凿无疑的事实”,并分析并未被这其中最终被隐去的争论、闲谈、人际交往与偶然性。又或是,借由分析尚未达成共识的科学观点是如何被利益相关方扩散至实验室外、招致社会群体的参与、最终导致一种协商下的科学标准的诞生的,来揭示“客观”的科学共识中的权力与利益要素。

       本课程大致分为两部分,每部分四节课;上半部分更偏理论,下半部分更偏实际。

       第一节课介绍线性科学史观与托马斯·库恩著名的范式革命理论,为从科学的“内史”转向“外史”做准备。第二节课以布鲁诺·拉图尔的《实验室生活》为重点,以人类学的民族志方式揭示实验室中科学事实生产的全过程与“似乎不重要”的仪器在科学事实的建构中的作用,破除科学知识生产的“天才”式神话。

       第三节课通过介绍波意耳如何通过空气泵实验进行表演与说服,通过划分社会群体与见证技术“创造”了现代实验室,揭示了从个人观点到科学事实通常要经过漫长、曲折而必不可少的说服与扩散过程,而作为最终协商结果的教科书与科学内史往往隐藏了这些过程,并将被建构出的科学共识“翻转”为“早已存在而未被发现”的事实。

       第四节课承接上一节,以拉图尔对于“微生物”是如何凭借实验室与“表演”而逐渐成为广为接受的科学事实的分析为主线,结合对“迷信”的分析,引入一种更为对称的科学观:科学就其说服与扩散方式而言与通过表演、承诺与恐吓吸引受众的其他“伪科学”知识生产体系并无本质不同。这里与列维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有点共性。有趣的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病毒不测就是没有”的理论依据。

       之后的更偏向日常讨论,以致讨论课都变得有点像知乎扯嘴皮和老大爷谈政治。第五节课讨论公众应在何种程度参与科学、应当具有何种程度的科学知识,什么才是理想的“科普”。第六节课介绍了默顿的科学规范及其继承与批判,讨论科学是否应当被作为牟利职业,为何会有学术不端以及如何设计科学奖惩机制以减少学术不端。第七节课讨论科学的“作用”以及如何衡量科学研究的价值,怎样的科学研究是最值得追求的,如何设计整个科学运作的社会机制以保证效率与真实性。第八节课讨论科学作为一种“主义”与意识形态符号在我国的历史,以及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科学与科学家。

       我个人认为课程最核心的知识大概是:库恩的范式论、默顿规范、爱丁堡学派强纲领、《利维坦与空气泵》以及拉图尔的各种书。可以看得出老师是真的喜欢拉图尔,课程上半部分基本一半都是拉图尔,而《空气泵》一书也可以直接延伸至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

       总得来说,本课程上限高,下限低:学得好可以差不多整明白科学社会学研究总体图景和研究范式,并一路读完拉图尔;学不好听了几节课就退课了。就这样吧。

6 0 复制链接
shirakawa_sanae 2023春
  • 课程难度:困难
  • 作业多少:中等
  • 给分好坏:超好
  • 收获大小:很多
  • 难度:困难
  • 作业:中等
  • 给分:超好
  • 收获:很多

占个坑先,还没结课,怕忘掉了。

10 score


时隔半学期来点评orz,RRR 的点评已经把课程内容说的比较清晰了,实际上我对 STS 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选这门课的时候完全是科技哲学与科技史小白,凭着兴趣在后半学期叠课的情况下坚持上完了。所以个人认为我的体验可能对 [因为是小白所以不敢选课] 的人比较有参考价值。

课程形式:

16 周课程,以理论课-讨论课间隔的形式,由浅入深地讲解 STS(个人认为可以理解为从现实入手,逐渐深入理论,再上来和现实接壤;但实际上每节课及作业都是挂钩现实的);讨论课上会用到理论课、作业、指定阅读书目中体现的观点。本学期由于课程人数不多,无论是否参与讨论,王老师都能记住学生的名字。很可惜的是讨论课并没有老师希望的那么热烈,第二周大家都不说话,第十四周大家好歹能让老师说的比学生少了。也许同学们都不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赋分规则:

1)作业据理论课安排,每两周一个主题,一共 8 个主题,在前四个里面写不少于两篇,后四个里面写不少于两篇(也就是说,没时间的话写 4 次作业就够了);折算总评时分别取最高作业成绩。

2)期末考试为机考,占比40%,在规定的日期范围内任选连续的48小时,在自己电脑上登陆网站作答。是的,我们有48小时答题时间,而且随便查资料,反正分析问题的方法已经教给你了。

3)讨论课积极参与肯定是有加分的,也不必因为自己懂得不多就羞于提问,但不要试图鉴证或发表脱离讨论的观点。

这里强调一下 8 次作业。好好地完成一次作业需要理解理论课的内容并阅读平均 100 页 PDF 参考书(老师会发),但体现在作业上,老师要求提交的作业字数不超过一面 A4 纸(前几次课上会带着大家一起做提炼主干、修改表达与逻辑等学术文章阅读习惯培养,我用三百字讲清楚的事最终用一百字就讲清楚了,感觉非常神奇)。这就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阅读与独立思考上,而不是卷大作业或者无脑使用 GPT。

更有甚者抱有这样的态度:期望一学期不来上课,作业和考试糊弄一下,随便水一水保底 3.3 。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和课程主题大相径庭。虽然老师给分很好,还是不要选课得了,免得徒留下对课程的不好印象和老师落空的付出。

个人体验:

上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认为搞科研是一片与其他工作不那么一样的净土(笑,学术不端之类的新闻还是看过的)。但是很快我就了解到实验室里搞科研也不过是庞大复杂的机器式运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流动、巨人肩膀上的妙手偶得以及别的一些东西,打破我对科学光荣的建构和科学家神化高尚的滤镜;同时又建立起科学、技术与社会四处渗透的网络观感,这个整体暗流涌动,有其自在的原则和轨道。

王老师——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理转文,之前学的是电子信息一类的。他说他在之前任教的学校讲这门课,结果极大地影响到了两个学生,我记得其中有一位是毅然去创业了。实际上这门课确实可能对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所学的学科乃至事业追求造成影响,不亚于颜惠箭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倘若能够将不成熟不实际的头脑拉出来,拉到科学外面看看,再放回去,依然能知道如何应对,那离处变泰然也相去不远,对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是有益的。

总之,这门课作为核心通识课,其课程容量庞大而饱满,课程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教给学生有益的东西,在科大实属少见。个人认为,有很多核心通识课以“让学生学得轻松”为宗旨,然而“当我们谈论科学时”所激发、培养、拓展的思维、视角、能力是值得付出 16 周的努力的。

 

 

(最后修改于 4 1 复制链接
TheBunniest留名()
立即登录,说说你的看法

王程韡

教师主页: 戳这里

其他老师的「当我们谈论科学时」课

王程韡老师的其他课

二次元医学社会史 7.9 (7) 2024春 2023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