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专业选修 | 学分:2.0 |
考核方式:4次平时作业(可当作小论文)+期末论文。课程每一讲(2023秋季学期共15讲)会留1道作业题,期中时要选择2道题写作提交,期末时再交2道。此处为2023秋季学期的平时作业题目辑录。期末论文则是自选一与天体生物学相关的课题进行阐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位佬的期中作业是将整个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过程以漫画形式呈现在一张A3纸上,可以看出课堂师生互动的优质。
给分比例未知(平时作业题目辑录里有老师开学初给出的给分比例,但实际操作上删去了“中期考核”一项,所以该比例作废),理论上缺勤一次总评扣2分。
给分:感觉还不错。我缺勤较多,而且期末论文只写了一半就交上去了,拿了3.0。不过作为大四老狗,我没怎么关注这门课的总体给分情况,不能下定论。如果同学们有相关信息欢迎分享。
授课内容:2023秋季学期该课程共15讲,其中5讲为郝老师邀请外校老师作讲座,余下10讲是自己授课。作为一门体系尚未成熟的学科,天体生物学的课程内容也显得较为琐碎。课程的内容可分为3个脉络:地球宜居性环境的形成与生物演化、其它太阳系行星为什么没有宜居性、宜居性的条件与寻找宜居行星。课程的15讲分别为(没有写主讲人则默认为郝记华老师主讲,未写学校的老师默认本校):
01讲-天体生物学简介-含义、发展历史、现状及本课程简介
02讲-地球生命-类型、特征和定义
03讲-生命宜居性和现代分布特征 主讲人:郝记华、Maggie Lau(中科院三亚深海所)
04讲-宇宙、物质以及星体起源 主讲人:汤浩岚
05讲-早期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
06讲-生命起源-生命起源过程及假说
07讲-太古宙宜居性演化-生命早期记录及地质环境演变
08讲-元古宙及显生宙-环境宜居性及多种生物演变特征
09讲-显生宙生物大灭绝事件 主讲人:唐卿(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10讲-金星、水星和月球-环境宜居性及潜在生命信号探寻
11讲-火星(一)-现代火星宜居性与生命信号探寻 主讲人:赵健楠(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2讲-火星(二)-火星宜居性演化历史 主讲人:刘嘉成(香港大学)
13讲-太阳系内地外海洋星体(1)-环境宜居性及潜在生命信号探寻
14讲-太阳系内地外海洋星体(2)-环境宜居性及潜在生命信号探寻
15讲-系外行星探测与生命信号探测 主讲人:杨军(北京大学)
可以看出,该课程更接近前沿讲座课的形式,与同在四秋的行星大气课程截然不同。这门2学分的天体生物学课程是针对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空间物理方向开设的四秋专业选修课,不过就我的感受,这门课的内容和本校空间物理的各个研究方向缺乏联系。这门课讲述了宜居性与行星的天文、化学、大气等方面的特征的联系,但是基本没有讨论行星空间对宜居性的影响,使得这门课与空物同学的知识体系脱节,变成了一门通识课。不过郝老师是地球化学专业的老师,没有讨论这些内容也正常。
顺带一提,按目前的行星科学试行培养方案,未来行星科学专业学生会在三春上一门3学分的天体生物学专业核心课,不清楚与现在的天体生物学是否会有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