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基础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 开课单位: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课程层次:本研贯通 | 学分:4.0 |
闭卷考试老师是有什么心事吗,大几百页ppt复习破防了
老师给分还是挺好的,考试概念挺多的,应该写了就有分,平时分30作业10签到10小论文应该也能给就给了。
上课体验:曾老师主要按照非线性极化率的微观理论、耦合波方程和二次谐波产生、光学混频与光学参量振荡、三阶非线性效应概述四个章节讲述,侧重于基本理论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对于曾老师讲课风格,个人感觉逻辑性比较强但需要仔细去听其中的关联。前半学期课听下来感觉能懂大概的物理图像和重点。崔老师主要侧重非线性光学方面的应用,内容感觉是曾老师理论部分的拓展,但整体感觉逻辑性不强,比较碎片,老师讲的时候感觉不太明白(并且老是走神…),后期看的时候也只能懂大概的物理图像。
复习考试:老师在最后两节课有划重点,考试内容基本全覆盖在老师说的重点里。个人感觉把老师划重点的东西都记住完全足够了,当然花时间捋一遍PPT更好。考试的时候记得住的记不住的凡是沾边都一通写上了,感觉判卷很松,给分很好,总评90+,貌似平时分和论文分应该也都给了(考试和其他分各50%)
收获:本人本科没有学习过光学,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习起来很吃力,但是后面入门了习惯了老师的讲课方式就能熟悉基本内容,最后复习的时候可以对非线性光学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主要还是概念和应用上收获较多,比较浅显。
曾老师以理论计算为基础,聚焦于极化率的概念、极化率的空间对称性解析、耦合波方程的推导、倍频过程中的相位匹配技术、有效倍频系数的理解、准相位匹配的原理、二阶及三阶非线性效应等内容。只要课后作业认真完成,期末考试基本问题不大。
崔老师侧重于概念框架的构建,前期详细讲解了波动光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并简要回顾了曾老师提及的要点。课程后半部分主要对三阶非线性效应进行了讨论,通过实例解析加深理解。并系统介绍了超快脉冲光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广泛应用。
曾老师讲述的内容,如果实在听不明白可以记结论,但建议课后自行推导与整理。(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的PPT通常在本章节结束后才发布,因此建议上课时拍照记录,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以免遗忘。)至于崔老师的课程,则需好好听讲,因为期末考试几乎涵盖了所有PPT内容,几乎每一页都可能成为考题,所谓的“重点”实际上就是全部内容。此外,两位老师均倾向于脱离传统教材,所以怼着PPT学是比较便捷的方式。
至于给分,个人认为相对合理,还可以接受。毕竟,平时的小论文、作业及出勤已占据了总评分的50%,而期末考试仅占剩余的50%。
考试是闭卷,以对概念和过程的了解为主,不过也有些定量的地方如d_{ij}的简化,晶体做相位匹配的简单计算,回忆不清仅供参考。平时偶尔签到,有一定量的作业(好像是8次)和期末调研小论文。
曾老师的ppt很详细。崔老师的ppt介绍了很多光学方面比较基础但是我又缺乏的知识,比如折射率的起源,洛伦兹量近似,群速度,不确定性关系,我感觉很不错。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