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未知 | 教学类型:未知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物理学院 |
课程层次:全校通修 | 学分:2.0 |
考试以实验报告为主。部分同学认为给分不合理,有用户特别指出“实打实86.2的平均分强行总评84,何必?”也有同学认为,报告评分取决于数据表格整齐度、公式正确性等固定套路,平均分数公平。总结各次实验报告,最后总评无调分。
实验报告书写量大,每周需写6-7页,包括预习报告。手写报告被认为是“非常浪费时间,投入产出比奇低”,并且报告提交后不返回,学生无法进行反馈和改进。非理科专业学生觉得课程“毫无用处”,浪费时间。
部分同学对老师和助教的备课和讲解表示不满,认为只有少量解释和批改报告的效果“一分也不能多”。仪器老旧且部分不可靠,但也有同学认为遇到这些问题是科研的一部分。
课程涉及多个实验仪器的操作,有些同学认为掌握这些技能对将来的科研有帮助,特别是在实际科研中应对设备故障及数据分析方面。不过也有同学表示“学不到多少东西”,克服不了无聊感。
整体来看,《大学物理-基础实验》课程内容虽有部分实用价值,但存在给分不合理、重复性劳动过多等问题。对于理工科有科研需求的同学,能够获得关于实验数据处理和仪器使用的知识;但对于部分非理科专业的学生,感到负担沉重且收获甚少。选择这门课程前,建议评估自身需求和兴趣。
大物实验算是科大一道特别的风景了吧,张力学长的实验报告也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科大学生。
非理科专业的要学这么多大物实验,尤其是要抄预习报告和写实验报告,是够无聊的。不过如果以后做科研的话,即使对工科学生,大物实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1)仪器出问题的时候不要骂娘。别人这么快就做出来了我却无法重现,有可能是哪里操作出了不起眼的错误,也可能是命中就有这么一劫,平常心看待就好。仪器如果特别好用,文档详尽,遇到问题网上一搜还有解决方案,那做的肯定不是前沿的研究。
2)学会预测、挑选和调优实验数据。造假也是要本事的,你要对实验的结果有足够准确的预期,就要对实验原理和器材的特性有足够的了解。结果造得太接近理论值,忽略了系统误差或者随机误差,是会被无情戳穿的。
为什么说在实际做科研的时候也要预测实验数据呢?比如你在申请经费,或者设计一个系统,需要对技术方案的效果有合理的预期。再如论文截稿日期在即,有个至关重要的实验还没做出来,但你相信做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就可以先把数字写上去,注明是仿真的结果,在 camera ready 的时候再换成真实的实验结果。我做系统的时候,在设计阶段估计的性能误差在 30% 以内,实现阶段估计的性能误差在 10% 以内,所以不等系统完工,就可以提前吹出去了。
至于挑选和调优实验数据呢,事实上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就乱改,那就是造假。如果你发现跟理论值有差别,或者发现一些点有异常,然后想明白了这些差别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异常点是怎么出现的,告诉大家为什么需要给测量值做一个修正,为什么需要去掉一些异常点,那就是科学研究了。很可能并不是发现了什么大新闻,而是归因于实验的偶然误差,器材问题,甚至人为误差(看走眼了),这样的挑选和调优是经常需要的。一时解释不清楚也可以先记着这么一笔,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些,老板的脸色好看些。如果发现一点瑕疵就把数据丢弃不要,否定假设,那就过于保守了。
3)做研究就是要做一堆无聊的文书工作。预习报告,讲一通行内人尽皆知的道理,论文的 background 部分就是干这个的。做公开的演讲和答辩、申请经费,很大一部分篇幅会在这个 background 上,给不是那么内行的人讲清楚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其重要性,别人才能理解你后面的设计,觉得你确实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上前进了坚实的一步。
实验之后写的实验报告就跟代码写注释、写测试一样,为了让别人能看懂实验数据,需要把实验步骤讲清楚,实验结果解释清楚,结果的分析也做了。这个沟通成本是必不可少的。做过大型软件项目的都知道,大型软件项目里面沟通成本(包括设计文档、接口文档、测试、开会等)比具体写代码的时间还要多。
4)不确定度很重要。工科的很多人做实验,不知道是没有学过统计还是明知故犯,经常忽略实验结果的统计有效性。比如测量延迟,只有一次实验的结果,谁知道这是最高的一次,还是最低的一次呢?多次测量是怎样的分布?即使是多次测量了,一般也是给个均值或者中位数,很少有人给出 error bar、不确定度或者 CDF(累积分布曲线)。有些时候我们很重视极端值或者标准差。没有不确定度或者类似的指标,实验结果就没有统计有效性。
不确定度的传递公式也是有指导意义的。说实话我一直不会算不确定度,上大物实验的时候也是抄张力学长的报告。不过测量和推导方法对不确定度的影响方向,是有大概感觉的。如果测量的方法不合理,不确定度累积起来了或者被放大了,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统计有效性。
嗯……大概就吐槽这么多吧。^_^
一句话:我是管理学院的,大物实验见鬼去吧
助教/老师备课上课讲解给1分,批阅报告给1分,不能更多了。仪器老旧、动辄十张纸、大量耗时、学不到多少东西都不说了,实打实86.2的平均分强行总评84,何必?
大家都说大雾给分坑,我不是很认同唉 毕竟都是一次一次报告分平均算出来的,而且每次报告的得分项都是套路:把数据表格写整齐,式子列好,误差分析的时候数据带对,想要刷分的就添上点误差来源,实验心得,改进建议什么的(反正都可以百度到)
个人觉得做实验本身还挺好玩的,可以接触很多没见过的仪器,跟玩玩具似的,记得测比热容的时候还用电饭锅煮锌粒来着
手写报告确实是一件很烦的事情,每次都觉得自己是一台机器,毫无知觉的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非常浪费时间,投入产出比奇低
很气的一点是,辛辛苦苦写了那么久的实验报告交上去就不发回来,一学期下来什么都没留下,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
每週平均要寫6/7頁的實驗報告(包括下一次實驗的預習報告)。 基本沒有收穫,除了學會使用示波器等這輩子可能都不會碰到第二次的儀器以外。 好好學習不確定度的計算,或許可以多得點分數。 在此,拜謝張力等學長學姐。 總評是由各次實驗分數取平均得到的。這次似乎沒有調分。 平均似乎是85.38,總評85。
確實較費時間。但是有些實驗的思想還是挺有幫助的。如果拿高分的同學,一定不要被實驗講義所侷限,可以試著自己改進一下,或者創新一下。(比如:數字體溫計的實驗,那個思考題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就把實驗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