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化学系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4.0 |
教学水平: 吴长征老师富有趣味,喜欢用中国文化引出化学概念,并常常谈及材料科学及基础科学的重要性。黄伟新老师上课中规中矩,按课本内容讲授且语速稍快,板书字迹潦草但拓展较少。
课程内容: 主要涵盖化学热力学、原子结构、分子和晶体结构等,强调概念的理解和建立,同时涉及一些计算内容,课程难度中等。
作业量: 吴老师课上作业较少,黄伟新老师作业较多且没有经过精选,需认真完成。
考试与给分: 期中考试较容易,期末考试稍有难度,特别是综合性计算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直接成为总评成绩,不根据排名调分。
综合评价: 吴老师的课程幽默风趣,但有时观点深入不易理解;黄老师讲解扎实但较枯燥。两位老师各有优缺点,整体上课体验较好。选课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学习习惯。
人生就像心电图,总有波波折折,如果总是风平浪静,那就证明:你挂了。
我觉得打八到九分比较合适,考虑到有同学评分过低(在此谴责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给了十分。
两位老师带的是英才班的化学原理课。前半段吴老师带,后半段黄老师带。
吴老师上课应该算比较有趣,喜欢用有中国色彩的东西来引出化学概念,比如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引出化学热力学,用易经、八卦来引出转化的趋势。除了讲课本内的东西还会将一些课本外的东西,包括科普啊,养生啊什么的233 (当然了,吴老师其实蛮年轻)
吴老师应该是做材料的,课上常常会讲国内材料科学的现状。并且吴老师自己透露是科大化学和计算机的双学位,所以偶尔也会跟同学们建议潜心基础科学,不要跟风转计科。
其实个人认为吴老师的课看似水的蛮多,实际上里面是渗透了很多热力学概念的(我想这与吴老师同时也带高等无机化学课有关)。他总是反复强调一些观点,并且尝试用通俗且轻松的语言来描述,好让同学们理解。
黄老师上课比较中规中矩,基本是按课本内容讲,在该拓展的地方也会拓展一点。黄老师讲课语速确实略快一点。作业量个人没有感觉很多,并且其实在他的个人主页上有本课程的PPT,作业其实可以提前写(我并没有这么干过233)。
顺便谈谈个人认为两位老师不太好的地方。吴老师概念渗透很多,但是收效不好讲,要对化学有稍多一些的认识才比较容易更好的体会。另外吴老师讲课进度较其他班而言稍慢,所以(至少我这一学期)沉淀反应的计算是让助教在习题课上讲的(不过这章不难)。黄老师则拓展略少,有些地方感觉讲的不太清楚。
不过,这些其实应该算是化学原理课程本身的原因。整个课程主要讲热力学,原子结构,分子、晶体结构。但实际上这样一门课根本没办法全部讲明白,所以学生听的似懂非懂也是正常的。听说有的班前半部分上课基本脱离教材,直接教基础的物理化学,我觉得这也是不好的。我认为本课应该视为物理化学或者化学物理的导论的导论,或者当作内容更加科学、硬核一点的科普。课程的重点应该是各个概念在自己头脑中的建立以及理解,以对物理化学有一点基本的了解,同时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计算的部分不重要)。我想这也许也是考试题以概念和简答题为多数的原因。
推荐阅读:
无机化学(第六版)——李珺、雷依波、刘斌、王文渊、曾凡龙
Inorganic Chemistry(Fifth Edition) -- Gary L. Miessler
以前学过化学竞赛,这门课学得比较轻松,可惜最后没拿到4.3。
吴老师上课喜欢天马行空,讲一些“玄学” 的东西,下课后也曾和我们聊过人生。作业较少。期中考试容易。
黄伟新老师讲得比较扎实,作业量比较多。期末考试稍有难度,有道题综合用了鲍林半径公式和晶格能的公式,把我难住了。
总的来说两位老师都挺有魅力。
反对不调分就是不近人情的说法。
不合理给老师极低的评分也是不负责任的。
黄伟新板书字迹潦草,语速很快,没听见或者没听清的内容很难补回来。作为英才班老师,会拓展一些书上没有的内容,但讲解得不充分,喜欢赶进度。布置的作业题没有经过挑选,作业量大。
期末时候期末成绩结合平时后直接成为最后的总评成绩,不根据排名给分,也不会调分,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师。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