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基础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研究生课程 | 开课单位: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
课程层次:本研贯通 | 学分:4.0 |
龚明老师的《计算物理》课程涵盖广泛,包括经典力学、随机过程、蒙特卡洛法、相变与随机矩阵等多个领域。课程强调计算与物理结合,涉及详实的数学基础以及物理模型的数值模拟。课程内容每年略有不同,灵活且创新,但可能逻辑跳跃不易理解。老师授课像“freestyle”,注重悟性与物理图像的理解,有时会附上自己的代码示范。
作业量相对较大,多数学生认为其工作量超出了四学分课程的正常范围,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来应对。完成作业需要较多时间,老师安排双DDL策略,使得时间安排灵活。作业偏重程序编写及物理模型实现,尽管任务艰巨,但收获显著。不过,学生普遍反映习题课与助教反馈不足。
考试为开放性编程考试,允许使用电脑现场解答。形式为多选少答,题目涉及较高的灵活性和计算能力。考试难度被认为适中,通常只要平时作业认真对待,考试不会过于困难。总评由1/3的作业、1/3的课程论文及1/3的期末构成,老师给分友好,许多学生反映成绩较为满意。
课程适合有较好数理基础且对计算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凝聚态物理方向者。对于希望拓宽视野、学习实用计算技术的学生也是良好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太适合课业负担已经很重的学生或数理基础较弱者。
龚老师擅长启发学生思考,其课程能带来丰厚知识收获,被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期中“阳间课”。尽管存在逻辑跳跃等瑕疵,但在有限学期内内容覆盖广泛,与物理结合紧密的教学目标被多数学生认可。不过,有的学生指出偏重凝聚态物理可能造成部分选课者的困扰。若期望深入学习并具备扎实基础,该课程值得推荐。
今天刚出分,算是本学期最高分了(),并且对于这门课还是很满意的,所以来写一个评课。
首先,从计算物理这门课程来说,私以为这门课是比较成功的,达到了我自己对这门课的期望,并且通过这一门课程我也达到了对我自己的要求。私以为,作为计算物理课程,一方面是计算,一方面是物理。首先,这门课需要培养我们计算的能力(主要是数值吧,也有一部分解析),比如对于一些数值计算软件的熟练掌握与应用(Matlab、Mathematica等);其次我们希望从中学到一些物理的知识,比如某些系统怎样进行数值计算,某些系统怎样进行数值模拟等。
然后,关于龚明老师为这门课安排的内容。课程的内容,就比较依赖于老师自己的发挥,每一年都不是很一样,具体我们可以参考一下2021秋与2020春的课程网页:
2020春:http://home.ustc.edu.cn/~zegang/
2021秋:http://home.ustc.edu.cn/~rzy55555/
直观感觉上2021秋的课程内容似乎是丰富了许多。老师上课没有讲义,不过老师在上课书写板书的时候会带着一摞资料,应该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老师讲课时候就很像freestyle,想到哪里就讲哪里。这样的好处在于,每一年的课程会有更加创新的部分,但是相对应的老师上课时候的部分逻辑可能就会稍有跳跃,一些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比较蒙,大概还是需要课后复盘一下(这里爆夸助教,龚老师的助教每节课都会手写笔记,然后上传到网页上,并且也会在网页上更新latex版的,可以用这个复习)。然后说一说具体的内容吧:
总的来说,内容非常丰富,不过我从凝聚态的学长那里听到,就是说内容很广但是深度不够,但是在有限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两者也是不可兼得吧(不过作为一个非凝聚态人还是更希望内容广一些的doge)。
最后,关于成绩等方面的吧。总评的成绩就是,1/3的作业,1/3的课程论文,1/3的期末。
首先,关于作业,很多同学知道一个词,‘龚布’,实际上就是说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最后一节课老师还布置了作业,ddl是下学期开学第一周的周末(),不过作为计算物理课程,还是需要自己多写一些程序的,不然对于计算的能力可能还是比较难培养吧(对于我自己是适用的)。今年的话,其实是有双ddl的,第一个ddl感觉就,若有若无(),第二个ddl在第一个后1周,在第二个ddl前交作业都不扣分,如果最后在很大程度上按时交作业,可以获得额外的加分,不过应该只是补上作业之前因为做错等扣掉的分数。
然后,关于课程论文,老师会上传一些projects,然后我们需要从其中选择一个,或者也可以自己找一个,只要是关于计算方面的就行,然后把这篇文章基本复现一遍,比如一些解析的推导过程,一些数值的代码、结果等,最后写一个论文,这里说一下,老师对论文的格式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过助教也是会发出来具体要求。
最后是关于期末考试,老师从第一节课就会开始i说,只要你平时认真做作业,课上认真听课,期末的题目基本都能做出来,而且实际上,老师一开始说,期末会出8个或个题目,只需要做出其中四个即可,但今年的期末,老师甚至直接出了11个题目,并且第一个题目是35分的(防止后面的题目寄了吧),如果做的题目超过四个会选其中的最高分。亲测,平时作业认真做,考试随便考,确实不难。考试的形式就是,自己带电脑,现场编程出结果,可以使用自己之前积累的代码(老师也一开始就会说,要多积累收集代码),试卷上只写结果。
总之,作为计算物理AB的替代课程,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选择。
我的评价是,jwc nmsl
准备开冲了,找院长去
jwc 的意见很坚决,研究生课程不能以任何形式作为本科生毕业学分
现在只能寄希望于,这门课能改成“本硕贯通”课程了。
jwc 你坏事做尽。
2020春课程主页http://home.ustc.edu.cn/~zegang/
今年疫情原因网上上课 老师说相比往年稍微调低了难度
选这门课的动机是zry的计算物理B实在不行,我想证明计算物理不是这样的,zry讲的就是辣鸡,于是来选了gm老师这门课。
讲的东西还是比较实用的(对于凝聚态方向,讲了很多计算能带的方法,稍微讲了点量信)
平时作业不算少,大多数也不算特别难,我做的比较认真
最后考试考了七个小时(8:00-15:00,中间一小时吃饭),英文,开卷,只写最终结果。然后还要写一篇论文,大概是调研一篇论文然后重复出论文的结果(看个人能力),助教说尽量写十页以上(感觉十页挺多的真的-.-)。总评的组成:
我觉得作业我做的还不错,考试感觉不算很好(但是认真学的话考试题基本都是可以做的), 课程论文认真写了写,最后总评95,感谢老师。
一共选过老师两门课,物理学思想史(感觉大部分时间在讲古代哲学。。。)和计算物理,最后都是A+,挺圆满的23333
个人认为是计算物理这门课的最佳选择。计算物理B学不着啥东西,A据说作业量很大,只有这门课作业量适中,而且能学到很多东西。课上龚明老师会先讲公式推导和物理图像,然后会讲程序的大致思路,有时候甚至会附上他自己的代码。课程中讨论的问题覆盖面很大,从理论力学,固体物理,到随机过程和凝聚态,并且用了大约两节课的时间讲了计算物理B中花了大半个学期才扯完的蒙卡。最后的考试是从9道题里选4道现场编程,考试时间7个小时。考试不难,毕竟9选4。个人认为这才是计算物理课该有的考试形式。
计算物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解决物理问题。如果这个目标达不到,这门课就是失败的。上学期的计算物理B就是一门完全失败的课。我希望每一个真正想学到知识的学弟学妹都选择计算物理A或者这门计算物理,而不是在B的课堂上云里雾里听掷色子最后混个可能还行的成绩。事实上,如果光为了成绩好看,学会用mathematical解微分方程组或者用matlab求矩阵特征值就可以在这门课上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本人亲测可行。
科带唯一阳间的计算物理
学期中先来评价一下gm这节计算物理。
总结:仅适合数理基础扎实,对高量和凝聚态等理论物理相关问题感兴趣的人学。
————————————————————————————————————————---
gm这门课给我的感觉是 “计算物理但是全是物理”。
他的上课风格主要是讲各种文献中的理论模型,能涵盖很多方向,适合拓宽视野,学习新知识,但是有点抽象,需要扎实的数理基础。
(学期中后期大量的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相关问题让电子学的我学的非常难受)
加上助教没有任何作业反馈和习题课也让这节课学习起来更加麻烦(相比起来丁老怪的课甚至还算友善)。
虽然自学也能学但是感觉和专业无关有点浪费时间,(一个问题是 就算了解这些模型本身但是也缺乏相关应用背景,还有就是占时间)。
等考完试看看会不会修改下意见。
补一个迟到的评课。
首先,老师的讲课水平是很高的,我没错过任何一节课。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老师多次强调的一个字:“悟”。这个字倒不是给我了什么方法论上的指导,因为学习不能浮于表面重在理解消化这么简单的道理连小学生都懂,它真正的作用是让我在学习时不那么浮躁了,遇到暂时不理解的东西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琢磨,去思考。我刚入学的时候心态还是很好的,想着我是来学知识的,我要让自己变强,仅此而已。但是在科大待了两年后,不知为何,越来越静不下心来,越来越在意那名为GPA的数字。但现在,或许对别人而言不那么起眼的一个字,让我又找回了当初的感觉,纯粹地沉浸在数学和物理的美好中。
OK,意义不明的抒情结束()
作业:其实我觉得作业量并不算多,唯一让我做得很难受的是随机微分方程那一章,但只要挺过去了,后面其实都还行。而且作业政策可以说非常宽松了,11-12月的作业ddl是春节前几天(≧∇≦)ノ
大作业:在寒假内完成,可以自己选题,我选的是直接复现自己组内师兄的工作,从写代码到出报告花了大概一周。工作量不小,但是收获颇丰。
考试 :时长4个小时。
(1)注意,考试时是英文,建议提前熟悉一下相关英文术语,不然就会和我一样看不懂部分题目。
(2)慎用游戏本,如果实在不行,一定要抢到能插插座的位置。不然就会像我一样坐在中间插不到任何插座,考试全程开着节电模式眼睛看着难受,但最后电脑还是没顶住被迫考试中途换教室。
(3)老师觉得没必要复习,但是我个人认为复习是很占优势的,题绝大多数是课上讲过的东西,少数几题是讲义上有但是课上没讲的,但这些题不妨碍做满十道题拿满分了。
给分:其实考完试时我以为最后总评不会好看,但是最后居然出来还能有3.7,只能说感激不尽。
然而,我觉得这门课的考试组织形式是急需优化的,正如考试前课后部分学生所说,二教有现成的机房可以使用,这一方案我不确定是否可行;但我觉得一个很简单的改进措施,就是开两间到三间大教室,多请几个人监考,这样既可以减轻每个教室的电功率负担,也可以保证每个学生,特别是使用游戏本的学生可以插到插头,实在没必要挤在一间教室里,事实上,本人考试时有部分人包括我自己迫于电量压力迁移到了另一间教室,既然这一情况是难免的,那为何不一开始就分考场进行呢?
说完再叠甲,我并非给自己考差找理由,本人编程能力确实较差,即使抛开上述电脑电量,试卷语言等问题,我也考不到一个好看的分数。但我真心认为这门课在考试组织方面需要改进,特别是做这种难度的卷子时,良好的考试体验显得由为重要。
最后的最后,我在这门课上确实收获了很多,所以瑕不掩瑜,10分献上~
作为大学最后一门课,来贡献一个数据点:
作业按时交(但是可能是乱做的) + 期末考爆炸 + 大作业写了10+页 = 87
我个人认为给分很好(按照老师的说法,优秀率给到了1/3
关于课程内容,上面的课程主页其实已经非常详细了,包括物理图像、推导和需要进行的计算,我觉得是能学到很多内容的。作业基本上是实现课上的算法,要求写报告,包括代码、结果和讨论,(据助教说判的很松,)两周交一次作业,迟交一周以上会分数被打折,如果几乎都交了会有额外bonus。
作为天文方向的学生,感觉我学到的东西其实并不直接和专业相关,因为后面基本都是给个量子模型的哈密顿量然后计算(x)不过前面的随机微分方程和蒙卡抽样我收获还是很多的,最后大作业选题也和这个有关。
期末的话这次是11选4,但是我爆炸了。每道题目(除了第一道)都是给一个模型,给几组参数让填答案,下次可以搭个OJ变成计算物理程序设计竞赛,,,一个忠告是不要在考场上想着用解析方法workaround,我想了好久第一题第一问怎么用母函数做,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大作业说的是挑一篇文章复现里面的数值结果,感觉给的文献列表算是这门课值得吐槽的一个点,列表本身对课程的cover不够(基本都是最后讲的几个模型),还混进去了几篇没什么数值结果的综述(我一开始选的是大偏差,看了一半发现后面没有模拟)。写的话倒是没有太需要注意的点,似乎页(多)数(画)够(图)就能拿到比较好的分数。
总体而言是比较推荐的,不过这门课大概也比较耗时(
1.这门课也许是我这个学期收获最大的一门课了吧。有一半是计算方法,例如做差值、算积分、算矩阵、做迭代、求极值、解ODE、等等。另一半是随机过程,例如随机数、蒙特卡洛、布朗运动、等等。最后一点是严格对角化,作为应用讲了一些常见的链式模型。也许是每年的内容不同的缘故,今年感觉没有很多的凝聚态方面的私货,虽然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好事但是对于做凝聚态的我来说是坏事。
2.这门课学期中的作业主要是对一些特定问题进行编程。粗略地估计了一下有二十次作业而每一次平均下来都要花上一个小半天的时间,确实如老师所提醒的那样不是一个常规的四学分的课程应该有的。不过全部做完了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不仅对课上的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并且还让我克服了大一的科社研讨课带来的心理阴影。期末的上机考试就是从20道题中选10道题,题目类型类似于作业题但是题目难度略微简单一些。
3.期末结束后的大作业是复现一篇计算方面的论文。我复现的是易为老师的“Topology and its detection in a dissipative Aharonov-Bohm chain”。过程中既有一些痛不欲生的地方也有一些喜出望外的地方,大概花了一周的时间写了六百行代码和八页纸报告,总之是一次各方面非常难忘的学习经历吧。吐槽一点就是引用十篇文章据说是物理学思想史大作业的要求,害得我差点把Python Documentation都放上去了…
4.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定下来助教,到了九月末才成功定下来助教,感觉这个是老师的日常操作?汪助教当然是各方面都很不错,魏助教则属于厉害但抽象的那种。不过也许是受老师和两位助教的个人魅力影响,课堂氛围确实比其他课的氛围要活跃一些…
(魏助教三个名场面)
1.课上的“我要去开学~术~会~议!”
2.课上的“三维Ising模型没有解析解!”
3.群里的“不用再发套话了。另一个助教是我师弟。”
(狗头保命)
5.给分是毋庸置疑地超好,期末可能没有50的情况下,总评给了我90还不止。我也果断续费了下个学期的《拓扑相变与拓扑场论(I)》。
【下考场堂堂repo开心开心直到会想起有题写错了立时睡不着觉】 【总的结论是本科生可选,分多事少题易人好速来】 前面有同学说“计算物理”但全是物理,描述的甚是中肯,但不影响考试过关。由于本人目前不搞物理,本科学的量子力学已经还干净了,11月下旬起龚老师说要讲二次量子化一直讲到学期结束,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再没去听过课(大汗),以下课程评价亦仅保证对课程非物理部分的有用性。。
作业共六次,三到四周一次。前四次每次作业的时常包括摸鱼在15h以内,作业量并不极端大主要是自己折腾代码一杯酒一根烟七点坐下两点起,因为搓代码有实感所以到也没太大精神伤害。另外作业的形式非常开放,包括读文献写总结,包括证明,包括复现论文计算结果,所以摸鱼划水空间很足。 最后两次左右就是量子的部分了我没写没交(如果助教路过看到这条求求放我一手(我看作业登记表大半人后两次作业都没交于是便双手插兜作壁上观没成想考试才知道那些人已经退课润了。
今年期末考试21题,每题10分,卷面满分计100分。各题均为填空题,对就给分,错就没分(MC统计精度不太够也算对)。 其中有10题为纯数学题(或者物理背景不超过四小力学且均不涉及矩阵),其余为有一定量力或其他物理背景的题目(特征值、矩阵变换、特征矩阵……)。 考试时间3小时,带电脑在考场机上完成(宣读了不允许上网的考试规定)。 由于前述原因,本人只做了那十道数学题,在基本没有调用作业代码的情况下,三个小时时间仍然相当充裕,有相当多的时间对计算代码做验证(以及debug……(考场上码代码一着急就容易手抖眼瞎。。。 数学题涉及暴力求解组合数学问题,复杂积分求表达式(观察法求表达式(ಡωಡ)),蒙卡算区域面积(2维),蒙卡求表达式条件极值(4变量),随机微分方程的解S(t)在给定点的分布和方差(纯数值),微分方程的稳定临界系数,点数据拟合(形式大概是A Exp(B x +C x2))……等等 好痛苦些上面这段突然想到算面积那题写错了救命Σ(っ °Д °;)っ 面积范围是|x|,|y|<3,我代码里写的总面积用的81救命……切记切记统计求解的问题能用简单例子验算的一定要验,没验必寄 前述问题均使用大一课程级c程和Mathematica简单命令完成。 龚老师说会调分,但是考虑到卷子难度确实不大,不能做太大期待;但是龚老师相信参加考试的各位都会过的←←←开学一教室人到今天考试只有大概35个了。
大作业除了开学第一周交之外,其他要求我还没看。(完全不想看,提前祝看到这里的各位新年快乐
很足,虽然只听了前两个半月课但是感觉曾经物院的自己又活过来了
碎碎念:龚老师课上吐槽丁老师计物A蒙卡讲的太深太繁杂了,本课程中涉及到的蒙卡实现都相当初级,难度复杂度远低于我室友的丁老怪作业;作为交换,蒙卡只占课程约四分之一课时;学期流程大约是 差分方法(就是大三那个计算方法)-矩阵计算代码(LAPACK,可以理解为就是MATLAB)- 随机方法(蒙特卡罗+随即矩阵)-量子
碎碎念2:龚老师课上对一个睡觉的学生嘟囔道睡觉不如在宿舍睡……支持正义睡大觉(๑•̀ㅂ•́)و✧
碎碎念3:这应该是在科大上的最后一门硬课了,人在火车许多句子都打得很乱句态飘飞多有不对尽情指正。
还有一颗星因为wxh助教太喜欢拓扑了,不想给。最后的大作业拓扑含量太超标了
量信人本科没修过计算物理A或者计算物理B,研究生来上这个课了。
老师讲课很有意思,很注重物理图像,还会在课上展示一些代码怎么写。
作业要花很长时间来写,不过收获很大,非常好代码使我大脑停止旋转。
总之如果你时间不紧想学东西的话是非常推荐的。
本科期间上过丁老怪的计算物理A拿了个高分,研究生本来想水一下学分结果发现高估了自己。
首先收获了很多没得跑,给我补充了很多二次量子化的凝聚态的知识,但是我觉得这门课在本科生的培养系统中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问题主要在:1.最前面讲的计算方法部分的内容,被本科生的课程完美覆盖而且更深入。2.蒙特卡洛部分在最后一笔带过,作业也没有几题,我觉得这么精彩的部分在计算物理中应该占据更多的比重。3.更加偏向凝聚态,这门课是38系的课,选课的肯定不只是凝聚态物理的学生,我觉得用如此大的篇幅去侧重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4.龚老师讲课给我的感觉是,是大佬毋庸置疑,但是每节课像是大佬在开讲座之余讲一些细节,真正想要彻底把每部分内容弄懂弄透我觉得还是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的,但是只要你肯花时间那你肯定有很大的收获。5.作业反馈确实不多,在考试前放出了优秀作业,但我觉得作为一门需要锻炼实操技能的课,实现的方法以及编程的代码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一些灵活性比较大的题目学生需要及时知道自己考虑的问题是否全面,编程这一部分如果忽略了那感觉这个课就非常像纯理论课,有很大的割裂感。
至于考试,题目比较仁慈,11选4或者3选1,只要能掌握一部分的内容就在考试的时候有的做,但我觉得我考的不太好,成绩没出给分好坏暂不评价。
至于后面选课的同学,如果是大三上学期的本科生我建议还是不要选了,本来课表就已经很爆炸了,要想全程弄懂弄透我估计花的时间肯定不会太少。研究生的话凝聚态建议选,非凝聚态的同学建议再思忖一下,看看往年的课程主页再决定。至于想更多的了解各种物理问题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的同学,我建议可以选这门课,这门课可以让你不去卷报告而且浏览到更多的计算物理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