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专业核心 | 学分:3.0 |
刘斌老师的《地震学原理与应用》课程采用独特的翻转课堂方式,课堂上主要进行讨论,使学生有机会锻炼提问和交流能力。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氛围活跃。非地学专业学生也能通过补充基础知识来跟上进度。
课程作业需详细认真,作业质量对成绩影响较大。考试为开卷,题目偏文科,内容常涉及课上讨论,可带电脑答题,复习负担不重。某些题目来自于作业或课堂报告,考试占比约30%至35%。
学生普遍对课程评价积极,认为是一门深动有趣的课程。刘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讨论中解决疑难点。有人觉得课堂讨论占比过大,可能影响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整体而言,课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震学概念,刘老师亲切和蔼,备受学生喜爱。
评分相对宽松,努力者容易拿到高分。落差极大体现在最终成绩给予的意外惊喜及课堂启发,甚至让选课者感慨是“翻开大学新篇章”的课程。适合有兴趣探索地震学并喜欢互动讨论的同学。
非地空学院学生,但是从大二开始就听说了这门神课。由于自己对地震学比较感兴趣,加上以前在迷茫时问过刘老师一些问题(老师人非常非常好,大家如果对地空感兴趣或者对未来迷茫,可以去找老师聊聊,收获非常非常大!)故一直想要来上这一门课。但是之前由于和自己专业必修课时间冲突,疫情等原因,一直没能如愿。终于在大四的时候完成了这一愿望。
讲课方式上如其它人所言,采用的是课堂讨论的形式。班级本来就比较小,大家可以进行非常充分的交流。上完这门课,感觉收获非常多。由于不是地学专业的,在学习地震学的同时还补了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原谅我基础太差,逃。不过如果想要弄懂课程,不需要太多的基础)整体课程难度不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老师非常用心,录的视频也非常nice,连我这个门外汉看视频时都能勉强跟上进度,是我在科大四年间印象最深的一门课!
参考书籍:
Shearer的《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ppt上许多举例插图的来源,宜入门)
Aki的《Quantitative Seismology》(公式推导永远的神!课本上没有看明白的可以参考,不过有点难orz)
Lay的《Modern Global Seismology》(还没看过,但Shearer推荐了这本书)
上课形式:每次课布置2-4节时长45mins的07年课程录像,上课时自由提问或回答
网课链接:https://www.icourses.cn/web/sword/portal/shareDetails?&&&&&&cId=3065#/course/chapter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4411V7F5
附一些也许有用的论文:
考试题目十分文科,我确实有些后悔认真复习了一上午
今年有六道题,分别是
(1)高考刚刚结束,以地震学为例向今年的考生介绍和推荐地球物理学。
(2)对于没有文字记录的地震,如何测定它们的震级、时间和位置(同学课堂报告的内容)
(3)目前常用的测量地震震源深度的方法有哪些?(作业原题)震源深度的相对参考面从哪里算起?(作业题,同学报告时讨论过,不同测量震源深度的方法相对参考面是不同的,比如首波的相对参考面是莫霍面,到时差方法的相对参考面是地表)
(4)推导两个半无限弹性介质空间SH波垂直入射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5)什么是面波敏感核?大概形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6)地震预警工作如何确定地震强度(同学课堂报告内容)
老师每节课会说明下节课上到哪里,然后回去要把下节课的网课听完,上课不讲述基本内容,只进行课堂讨论。刚开始我感觉这太难受了,每周一和周三晚上要花一个多小时看视频,要是又看不懂的还得暂停研究半天,记到笔记本里准备上课问。加上本人碰巧这学期周二晚上组会,周四周五晚上都有课,一周的晚上都莫得了,所以20学分不到的课学起来感觉怎么这么多。
第一次作业比较划水,老师基本每道题都给我圈圈点点,可不是说我可圈可点,是说这个没有推导,那个没有图……作业一定要认真做,因为如果作业写得很详细考试就可以直接抄了(不过能抄的题不超过一道)。
但是最后我真香了,因为这基本上是我这学期学得最扎实的课,因为上课会把大家的疑难杂症都解决掉,和隔壁啥都没学懂还要做巨难做的程序作业的地电地磁形成鲜明对比。更香的是考试占比只有30%(还是35%我记不得了),而且开卷还能带电脑,所以考试非常轻松,再加上考题还有你怎么向亲戚介绍地震学这样的题目,我是完全没有复习。不过作业和课堂表现的占比就比较高了,经常回答问题能让老师记住的(比如三只小鸭子同学)就比较占优了。
最后提一嘴,我希望大学多一些这样的翻转课堂。
上课讨论全是捐勾在灌水, 纯坐牢
上课的形式与众不同,不再赘述。个人认为这种讨论形式的课堂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很难找到一个这样的机会来锻炼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并且和同学交流讨论最终得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满意的结论。所以就这一点来说,这门课是所有专业课当中无可替代的一门课。
但是这样的讨论形式对于一门专业课知识的掌握来说我觉得并不是很好。其实有蛮多方面是可以再改进再得以提升的,但可能都应该是学生课后总结的吧。
很难不打十分,本来没想过在这门大佬云集的班上拿到优秀,结果给了88分,刘爹😭😭😭 这门课本身的内容也是非常优秀的,刘老师让我体会到了老教授的和蔼可亲,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大一的汪琥庭老师。而且这门课也让我真正入了地震学的大门,在调研文献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开卷开卷开卷
上课多听多记上课多听多记上课多听多记
不需要特别复习不需要特别复习不需要特别复习
考的很多都是
你怎么看待青龙奇迹
什么是香蕉甜甜圈
你怎么向其他专业或者群众介绍地震学
核函数是什么
地震预警的意义
还有一题是同学做报告的内容
反正看到提就觉得
复习时推公式看排球一条条画地震射线走时曲线的我多多少少有点脑瘫
有这时间学点啥不好呢??
翻开大学新篇章的课,第二次感受到和蔼的老教授的目光(第一次是大一向守平力学),有一种在大学上课的感觉,有一种在学东西的感觉,有一种真正在理解一些概念、方法的感觉。 刘老师给了我这个差生4.0,有一次访问他办公室我都说老师我惊呆了我怎么可能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