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英语拓展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英语拓展课程 | 开课单位:外语教学中心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1.0 |
李献伟老师的《英语文化与沟通》课程重点在于文化差异的理解,但有学生反映“几乎就是用英语讲国内的东西”,如儒学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课程中会涉及文化小游戏如BafaBafa,并播放音乐视频以增加趣味性。然而,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国内文化,一些同学希望了解更多外国文化,但老师对此表示拒绝。教学中也邀请过来自其他国家的嘉宾分享文化差异。
老师的教学态度良好,准备充分。不过有同学指出“口语水平实在难以恭维”,口音较重,部分单词发音不清。老师在察觉学生不理解时会切换至中文讲解。
课程作业包括3篇Journal和一个小组表演,短期内任务量较大。Journal的题材与文化交流相关,并要求撰写参与文化游戏的感受。最后一节课进行小短剧表演,需与文化交流相关。李老师提供大量阅读材料,理解上不要求阅读完毕,上课会带领大家讨论。
总评构成为10%的出勤、20%的课堂参与、30%的Journal和40%的小短剧。尽管参与度高,给分相对宽松,多名学生获得了高分。例:有同学虽对表现担忧,最终获得93分,说明表现好的学生不必过于担心得分。
课程在夏季学期安排密集,部分考试与展示被取消或延期在线上进行。课业压力存在争议,部分学生认为任务量庞大,亦有人认为短期内时间充裕。总体而言,李献伟老师在教学诚意与互动上获得了一定的学生认可。
秋季学期选的课
老师挺好,课内负担不重,扣了两分
其一扣在内容
说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结果除了偶尔穿插着的不同国家手势、礼节,几乎就是用英语讲国内的东西。比如儒学,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生活习惯等等。
有时候听着听着就会感觉很无聊,而老师对此很有一套说辞。
有一位同学在课程群里提出,希望多讲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外国文化,老师很直接地拒绝,理由是如下
其二扣在口语
老师的口语水平实在难以恭维,除了口吃以外,有些单词的发音也是令人难以置信
好在如果看出我们没听明白,就会用汉语解释一下
总评=10%presence+20%participation+30%journal+40%short play
课上偶尔会有可以举手发言的环节,这应该就是participation的主要来源
Journal共3篇,每篇至少300字
Journal 1:儒、道、佛三选一对成长的影响
Journal 2:课上举行了一个游戏BafaBafa(选4个志愿者出去,剩下人分三组,分别创造自己的文化,如语言、礼仪、禁忌,完成后4个志愿者尝试融入这些文化),写参与的感受
Journal 3:short play的准备和表演过程中,以及看完其他小组表演,有什么感想,学到了什么
short play在最后一节课进行,换到了一个桌椅可以活动的教室,只要和文化交流相关就行。由于处于封校期间,老师和部分同学来不了教室,用腾讯会议,所以有些地方还需要临时改剧本。
给分不清楚,但就short play而言感觉本人要寄
居然拿了93,或许是Journal写得比较好?
一、课时与作业情况
因为是夏季学期的课程,排课是一个星期连着五天,周一至周四上三节课,周五上四节课,课时密度很大。不过相应的好处是,由于课程进度需要,本来安排在最后一节课的考试取消了,安排在周三周四的Pre也推迟了。
作业是两篇Journal(一篇不少于200词,一篇不少于300词),一个Pre(介绍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沟通两个topic二选一,限时4min,但没有严格要求,控制在5、6分钟以内都Ok),和一个Feedback(不限字数,中英皆可)。和正常的春、秋学期相比确实显得繁重仓促,但实际上一篇作文认真写也就半小时到一小时足够,再polish一下两小时怎么说也差不多了,时间其实是充裕的。Pre可能要稍微多花一点心思,考虑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做出足以支撑introduction的东西。
因为Pre延期,最后是在腾讯会议线上进行的。需要露脸(设备问题除外,为确保是学生本人),要求尽可能脱稿(原本的要求是在教室里允许带一些提示词),允许使用ppt。介绍之后老师会根据你的内容提问,大约2~3个问题。不用紧张,老师人很好。
李老师会发大量的资料,猜测可能是原本长学期的课前预习材料之类,有些材料有三四十页。但夏季学期课时密集,有些同学可能白天也有课,课后时间如果用于阅读这些材料会显得十分有限。老师体谅我们,说没读完也没关系,上课会带着我们过一遍main idea。
可能是夏季学期的缘故,留校选了这门课的同学大多上课比较积极(也有可能是课堂表现计入总评的缘故)。举手回答问题时李老师会问你的姓名和学号。但也有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前面几个问题回答的人不多,但是某一个问题下回答的人一大片,教室里估计九成的同学都在举手,所以总体上课情况还是比较卷的。
二、老师印象与给分情况
李老师发音会带有一些中文习惯的口音,平常听惯了老外讲课的同学很可能会一下子不适应。课后问老师问题、和老师交流可以用中文也可以用英文。
李老师的授课态度十分好,很多课程可以看出都是精心准备过的。比如他某个下午邀请了来自Russia的一位女老师和我们分享dos and don'ts in Russia,然后就可以问任何关于俄国文化方面的问题,中俄文化的差异等等。此外,为了让课程显得尽可能生动,老师会在课间播放一些音乐的mv,听起来还不错。
给分情况:只要表现好,不愁给分差。虽然课堂看起来很卷,但是一堂课下来,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盯着电脑屏幕的人也不少。英语课本来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水课,所以认真听讲的人老师心里肯定有数。
因为没有数据支撑,我不清楚总体给分情况如何,但本人拿了98,说明李老师还是不会吝惜给高分的。
2022年8月1日
这学期的内容和往年一样,楼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由于是早八,导致我上课a.s.在打瞌睡,Journal和Short Play也是混过去的。
就这门课本身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BafaBafa:我们创建了一个“科蝻”文化,言必称“少废话,你重力加速度多少?/大物实验做了吗?/震级多少?/…”(那段时间刚好经常地震2333),还使用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动作,比如用ok的手势表示否定。最后的结果是几乎没有人搞懂我们创造的“文化”是什么鬼东西←_←。
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在校外的人看来,我们的文化是否也是畸形而病态的,甚至难以理解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为何每年都有大量新生完成了转变,接受乃至成为了这种文化的一份子?这种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会是什么?是否是因为要争夺那有限的资源,才有了戾气的充斥和紧张的蔓延?
这门课的任务也太多了吧😇
虽然只有8周,但是任务量已经完完全全赶超了2学分的交流进阶II,直逼隔壁chubby的读写进阶II😇
破大防,等课程结束再来评。
不是早八就好了,西区早八赶到五教想似了😭
老师人挺好的,课程内容很轻松,最后有一个文化差异小短剧表演,作为L3额外要选的一门英语课来说挺好的
上课主要会讲一些文化差异啥的,还会组织一些小游戏和放视频,感觉整体体验不错(除了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算平时分,个人不太喜欢),然后任务量不算大也不算小吧,主要是三篇journal和一个小组展示,给分还算不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