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自动化系 |
课程层次:专业选修 | 学分:2.0 |
秦晓卫和陈晓辉老师备课认真,课堂上注重幽默感,但部分学生认为未能有效传递深刻知识。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包括数据结构、数理逻辑和机器学习等,但深度不足。一些同学建议增加编程实战环节,如搭建神经网络等,以提高实用性。
课程被描述为内容繁冗且多重复,部分内容被质疑为已学科目的概要,缺乏新意。有学生建议删除过于基础的第一章,认为其增加了课程的水分。导论性质明显,但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部分学生对其实际价值感到怀疑。
作业量大且题目描述模糊,被批评为缺乏逻辑,有部分题需要大量手算。提交作业要求纸质版,遭到部分学生的不满,认为不够便捷。
考试形式被形容为背书大赛,涉及大量细节记忆,内容考试范围来自大量PPT。学生普遍建议改为开卷考试或用大作业替代。
虽然给分具体情况未详细透露,但有反馈指出给分相对宽松。助教被认为表现出色,给课程捞了很多分。
课程内容更适合基础阶段的学生,被建议作为导论课纳入大一课程,但目前安排在三秋必修,让部分学生感到不解。对人工智能有基础或极大兴趣的学生可能会更适应此课程。
考完试来更新一下点评了,提几点本人的上课感受:
1.建议把这门课踢出量信培养方案,不如加进大一少院必修的导论课里让他们来卷。
2.课程内容太多太乱,相当于数据结构,数理逻辑,机器学习等课程的内容概要,作业数量多质量差,还有一半没答案、考试负担重。
3.考试就是背书大赛,题目单选多选偏题怪题多,比如会考“人工智能”这个词是什么会议提出的。选择题从几千页的PPT里找些犄角旮旯出题,简答题还是算法枚举(人脑编译)和概念公式默写,个人建议改成开卷或者直接取消考试改成大作业。
4.这门课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内容多而肤浅,如果想深入学习推荐选王杰老师的“机器学习A”https://www.icourse.club/course/24565/,可以更深刻理解机器学习的底层逻辑。
出分了喜提3,虽然我的GPA没有变,但是好像评课社区还是不能打0分。
这门课真的纯纯的折磨
我只能说没上过这么烂的课。
从老师,到作业,到助教,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一坨屎。
先说老师,你是不是觉得自己讲得很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课,老师上课居然在口糊?!真是闻所未闻。教材更是重量级,不知道是我水平太差还是怎么的,一个形式化的定义我愣是没看懂(准确来说我都没找到,全靠几个例子自己归纳),老师上课更是只字未提。
再说作业,全是书上原题,但照样是一坨屎。一本top2大学的教材,题目描述如此无厘头。举个例子,这个野人和传教士
我想请问作者几个问题,请问可以一边没有传教士吗?你说了吗?野人能开船这件事你说了吗?我应该知道吗?还有什么2D方格图,我到哪里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花两句话描述一下不行吗?每道题都描述地这么毫无逻辑,一句话一道题显得你很有实力?还是节省篇幅给你写那些你自认为很幽默很风趣的废话?
最后说说助教。我不明白,都2024了,烧纸都能线上,你家作业不能交电子版?我们写的电子版作业还得绕一圈给你打印,哪儿来的这么大架子,嫌麻烦就别来做这个助教!
课程质量(20%):4分
教学质量(40%):9分
助教辅导(20%):9分
给分好坏(20%):7分
加权平均:7.2分 → 评价:7分
没有一分是给这门课的,全靠老师和助教捞了这门课。
首先,这门课是毫无疑问的我从开学以来上过的最答辩的一门课,没有之一,量子信息技术与此相比也只能说是甘拜下风。我实在不理解对于量子信息英才班的同学,这门课有什么绝对的必要性。如果他作为专业选修,那将是绝杀,我选了是我愿意,或许会给到很好的分数。可惜他是必修,那这门课就是一坨。
作为一门导论课,他确实很好的完成了导论课的使命,那就是只有导论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我甚至期末复习神经网络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看PPT给我看恶心了,最后兜兜转转靠同学推荐看到了google的一个机器学习的课程Machine Learning | Google for Developers,花了半天把这个过了一遍,对机器学习非常快的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没有实践的课程,仿佛纸上谈兵,真是让我没有任何学习的动力。
量子信息英才班的同学,大多数是去搞量信的。我并非说,计算机类的课程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班级里,但我更倾向于实用化的编程练习课,比如如果这门课是教我们怎么搭建神经网络,怎么训练,怎么使用TensorFlow,那我也会对这门课相对认可。导论课大多数时候的效果是适得其反,我本身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还挺感兴趣的,但上完这门课疑似消磨了我对其的那一丝丝兴趣。当然这很可能是我的问题。
老师很好,助教很好,真的。PPT其实准备的很认真,但受限于课程设计,这门课注定不会有多么美好。
总之及格了,对于只复习了两三天的我来说也凑合了,完全能够接受。就这样。
上课纯坐牢,难得上周我认真听了一下午,刚才一写作业看到什么博弈树又懵了,上课我到底学了啥,老师对着ppt一通念我就能会吗,总而言之我想问问sb量信培养方案怎么这么多史课(还有量子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与收获:70%,8.5
作业:25%,3
给分:5%,10
加权平均:6.8->7
上课内容:两位老师讲得都很好,内容充实,起到了导论课的作用,比较浅尝辄止,个人更喜欢陈晓辉老师的风格。 教材《人工智能导论:一种现代方法》特别厚(很多不讲),PPT很详尽并且会课前发,可以不需要购买教材。秦老师讲前半部分part 1-4(概述、搜索、知识推理、不确定推理),陈老师讲后半部分(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应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人)、AI趋势)。前半部分的算法要求掌握原理会计算,后半部分比较散,主要是了解性质,复习主要依靠PPT。最后几次课陈老师从没有交作业的同学里面抽点名。显然,没有一位同学来了。
作业:前半学期的作业有很多课后题,感觉表述不清晰;后半学期作业除了典型算法之外,主要是选择题和概念解释题。考试题型和作业类似。因此,前半学期内容考试的算法多一些(仅限于手动模拟算法,不要求代码或伪代码);后半部分的内容考试也以选择题为主,这就导致了考察选择题散布在各个角落,复习比较困难,考试题也比较偏。
给分:79->88,优秀率说是给满了。吐槽一下这张卷子,选择题真恶心,光选择就扣了13,后面是朴素贝叶斯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
另:23级开始,该课程的课程号变了,不知道要不要申请互相替代。
想了想,我觉得今年的助教值得单独的一段。一开始批作业只是看一眼,不打勾叉。后面反馈了几次之后终于有分数和对错,虽然是黑笔,但是这何尝不是一个巨大飞跃呢?关于答疑,开展了0次习题课,0次答疑课,后半学期作业答案不发,问她的时候回答就截个图,问为什么的时候不给出有用信息。不过无论如何,回答态度还是好的,也不能说一无是处。这里截取几句原话,大家感受一下(后面就没有然后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临近考试的原因):
看得出来老师尽力了,内容安排不行也是没办法的事。
一个小建议是把第一章删了,第一章给人一种水课的感觉,作业也很离谱,第一印象直接拉闸,自那之后我看上课就没什么人听了。
老师人很好,上课水平不错,助教很善良。给分应该可以的,至于这门课嘛那当然是请文明用语的。 就是我太菜了😭
看了学长的pksq然后大一来选的课。如果当作导论课来学的话,那收获确实蛮大的,但是如果是专业课的话,的确有点浅尝辄止而且没有实践的部分(故这里扣一分)。
前半部分是秦老师的part,主要是一些经典的算法介绍,包括搜索,逻辑,概率等等(作业有点逆天)故这里扣一分
后半部分是陈老师讲解的,主要是介绍比较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如机器学习,强化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等,对我个人来说还是收获蛮大的,对整个AI有了一个比较清晰且全面的认知。
两位老师都很nice,但是可能囿于课程设置本身的问题,没办法很深入,不过两位老师还是尽己所能来给我们拓展可能的部分,ppt里面有的都直接贴出来论文和一些网址,老师还发了一个python_for_AI的文档,可以课后去自己探索,也算是导论课的功能吧。
给分主要是给在老师的认真备课和精彩讲解的部分,至少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ai的各种概念,再加上回来求助gpt,也能对各种经典算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but说说槽点 前面几次作业确实有点。。。反正每周让gpt帮我都得写好久()然后考试主要是一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算法的阐述。但是考哪几个模型属于哪一类这种背诵的我实在记不住啊(故这里再扣一分)大题考了个α-β剪枝,一个隐马尔可夫链,一个一阶逻辑,一个决策树,一个梯度下降法,一个归一化的解释,一个状态空间图。。。剩下记不得了
然后给分,因为讲真很多数学还没学到,所以好多东西都得先学数学再来,然后考试里面那个HMM的贝叶斯就没记下来。最后成绩也还凑合。
秦晓卫和陈晓辉老师备课认真,课堂表现较幽默,但部分学生表示不能有效传递知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但实用性不足,有同学建议增加编程实战练习如搭建神经网络。
课程内容偏理论,部分重复数据结构等已学内容,实用性不高。有同学觉得第一章内容过于基础,建议删减。一些学生认为导论课旨在引导,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
作业难度较大,且描述含糊不清,有同学认为作业题目设计缺乏逻辑,部分题目手算工作量大。部分学生对提交方式不满,需要打印电子版作业。
考试内容未具体提及,但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课后复习能够及格。
总体给分较为宽松,但具体评分未详细描述。助教人很好,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课程适合大一新生,但实际安排在三秋必修,有些无法理解。对于对人工智能有基础或兴趣的学生更适合。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