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实验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化学物理系 |
课程层次:专业基础 | 学分:1.5 |
生院大三上最屑的课,没有之一。
但毕竟也逃不开,长叹。
本学期共做了十次实验,基本上包含了物理化学的各个方面,在帮助(p)review上个学期学过的物化知识以及一些理论课没学过的知识是十分有效的,而且收获很大。
简单说一下这门课的组织形式,四人或者五人为一个小组在各个实验室进行轮转,有的实验是助教带,有的实验是老师带。实验讲义可以从bb平台进行下载,讲义后面会有一些预习思考题,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答案,这些题目会在实验开始之前作为小测题目进行抽签作答,题目的难度差异相当大,难的要写半页纸,简单的就两个字,被抽到的概率是一样的也挺神奇。然后实验就会按照它该有的样子进行,从下午两点开始做,结束的时间从三点半到七点半不等。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很顺利,某些老师会亲切的帮我们回顾一些已经还给马运生老师的知识,某些助教的严词苛责也是令我难以接受的,实验本身出问题,相比之下已经是比较友好的了。
其实以上提到的还好,无非就是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那么为什么在我的眼中这门课屑到了如此地步呢?
“大家已经是高年级本科生了,我们的实验报告就不能写的太随意了,请大家按照以下的格式撰写电子报告,我们会严格按照这个标准给分,缺少哪个部分就会扣哪个部分的分”。
“大家注意,实验报告的前言部分是不能抄袭讲义的,一经发现,按零分处理”。
除此之外,物化报告的成绩还有一种神奇的组分——创新分。顾名思义,就是如果能对实验作出一定的改进的话,是有一定程度的加分的,但怎么说呢,明显的漏洞以我的物化水平提不出来,能提出来的问题吧,都是多少年就能改而未改的。有位老师倒是举了去年一位大神的例子,但这些东西给我这种普通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毕竟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的话,总分就比别人少了。
所以,每一个报告的写作都包括以下几步:写一个与讲义不同但是能够将实验原理讲清楚的前言;进行一些复杂或者简单的数据处理,并且注意有效数字,错一个本次实验的报告扣一分;每次实验对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厂家等等进行记录,以保证报告中的实验仪器部分与实际相符;对自己美丽或者丑陋的实验结果进行一系列的讨论,误差分析、结果分析之类的,有跟一个助教交流过,这部分要写多少,答案是“怎么着也得一分一点吧”,其实想那么多误差也是挺困难的;调研文献或者靠自己想提出一些改进方法;化学常数的选取,老师推荐来自于CRC化学手册(https://hbcp.chemnetbase.com/faces/contents/ContentsSearch.xhtml)或者兰氏化学手册,但怎么说呢,有的常数真的难找,尤其是对我这种没怎么用过的人来说。
综上,要完成这样一份报告,大概耗时多久呢,以我的经验来谈,至少8个小时以上吧。那么这样一份报告,在助教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某次实验有比较长的等待时间,我便在这个助教的眼皮下疯狂的补上一次的报告,助教说了一句让我难忘的话,“你们的报告真的是自己写的啊,没有模板什么的吗”,……
嗯,实验讲义也挺那啥的。实验一没有什么所谓的贝克曼温度计,预习了一点用没派上;实验四那个装置的备注标的一塌糊涂……
实验结束近一个月了,还没出成绩,等出来成绩再决定要不要抬一手评分到6分。
出分了,分数可以,但还是觉得屑课不值得,还是五分吧。
越想越觉得难受,才1.5个学分,耗去了多少个安逸的午后和静谧的夜晚,4.3又如何啊?
打1分是因为没有更低的分数,
如果物化实验是要教会仪器的使用,
可是他又要反复的使用,以漫长的等待采集足够的数据来分析;
如果物化实验是要教会报告的撰写,
可是他又要规定报告的版式、内容,将你钳制在复制黏贴的范式中;
如果物化实验是要锻炼实验技能,
可是拿开仪器的使用还剩什么,抛开亦步亦趋的跟着实验手册还有什么;
四问科大:中国否?科学否?技术否?大学否?
实验九的老师们今年甚至一开始搞错了实验具体的操作,前半段教的操作都是错的。真的早该图图了。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
教师主页: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