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物理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4.0 |
1.刘老师比较强调启发学生的物理学思维,相比之下可能不是很着眼于解题技巧和应试手法的培养。他经常在课堂中强调科学研究中尝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课下多花时间进行物理学原理和公式的自主推导,同时他也非常提倡大家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物理参考书(包括但不限于其他老师编写的大学物理学教材、题集以及《物理世界奇遇记》等科普作品);
2.刘老师鼓励大家参与Bb讨论板的讨论,设置的问题难度不等,类型也很多样,对定理的感性认知和对某些问题的定量推导都会涉及。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创建新的讨论话题,如分享某道题的优化解法、针对上课没有理解的问题提出疑问等。这种形式确实很有启发性,大部分问题如果花时间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只是有时候学过竞赛的同学可能会讨论得特别深入和透彻,比如说可能会涉及到特别复杂的数学推演,可能导致没有学过竞赛的同学觉得很难理解。我一开始遇到这种情况确实也很受挫,但是或许也可以说我也从这里面感受到了其他同学对物理学习的热情,让我产生仰慕的同时自己也有了动力。比如有同学曾经发布过一篇流体力学方面的论述,虽然我读得很吃力,有很多地方不理解,但是确实很震撼也很佩服;
3.刘老师对待学生真的很热忱,第一堂课记得他说过“我办公室的门永远向你们敞开”,也确实有同学去和他交流过学习的问题;
4.关于课程本身:感觉绪论部分讲解有一点拖沓,不是特别精简,但基本不影响理解;上课节奏我觉得某些时候有一点快,特别是弹性力学初步和流体力学初步两章,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确实上课听得很难受。所以我觉得课前预习确实很关键,刘老师会在每堂课前把下节课的课件发到Bb系统里,有时间的话强烈建议提前浏览,做好准备。刘老师上课的时候主要用的是电子课件,所以如果有哪一部分没听懂,可能就翻过去了,确实很难受。所以可以选择上课带着平板,把电子版课件打开对照; 5.一点小小的想法: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看板书,因为方便做笔记。刘老师的课板书很少,主要用PPT,有的时候推导公式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翻到了下一页。建议可以适当增加板书。
有竞赛基础的同学应该比较适应刘老师的上课节奏。没有竞赛基础的话,这门课程也可以帮助大家感受大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并且充当大学物理入门课。如果选择刘老师的课(其实应该所有力学课都是这样吧),大家可能要做好课前和课后花很多很多时间反复梳理和推导的准备。虽然可能会不舒服,但是收获一定会很大。我在课程中有很多次感觉上课的内容听得很吃力,甚至曾经有一节课上完全没有听明白,但是我还是在课下花时间消化理解,没有听懂的就自己证明一遍,最后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祝大家都能在力学课程中发现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