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物理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4.0 |
崔宏滨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好,讲课平易近人,总是面带微笑,认真负责。上课的内容较为详细,但由于侧重于PPT讲授和教材的问题,部分学生感觉课程结构松散。一些评论指出,教学中的“物理图像”不够清晰,逻辑结构较为支离破碎,缺乏对历史和现代观点的有效组织。不过,很多同学认为崔老师的讲解总体上是清晰易懂的,课堂体验比较好。
《原子物理》课程的内容涵盖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原子的性质以及能级计算等。部分同学认为,课程内容在表述上不够清晰,缺乏深度的物理图像和理论框架,没有很好地传达旧量子论和现代量子力学的联系。教材存在大量错误,尤其是习题答案错误较多,导致学习体验不佳。学生普遍建议结合其他教材,例如陈向军老师的《近代物理学》,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作业量适中,主要从课本中选题。但由于教材答案存在大量错误,做作业时常需自行判断答案对错,增加了不少困扰。一些助教提供了自编的习题解答,比较受学生欢迎,帮助较大。
考试题目相对简单,主要来源于课本内容和往年试题。不过,有学生反映期中考试题目偏坑,曾出现过从往年期末试卷中直接挖题的情况。复习时建议多刷课本习题和历年考卷。考试对细节把控严格,容易出错的地方包括选择定则等具体问题。
总体来说,崔老师的给分非常慷慨,优秀率高。大多数同学都可以轻松取得好成绩,老师也会根据情况调分。另外,一些学生对期中、期末考试的给分偏低表示不满,但总评分数普遍较高。
使用崔宏滨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并不推荐。教材错误较多,理论不完备。评论中多次提到用陈向军老师的《近代物理学》作为补充更为合理。此外,推荐学习C.J. Foot的《Atomic Physics》,有助于理解课本中涉及的更为深入的原子物理知识。
崔宏滨老师的《原子物理》课程总体上讲解清楚,态度认真,但是教材存在较多问题,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和逻辑有待加强。建议学生多结合其他参考书和往年试题,认真听讲,尽量利用助教提供的习题解答,提高学习效果。选择崔老师的课程意味着一个宽松的评分环境和较高的优秀率。
我给这门课打了一星的评价,并不针对崔老师,而是想借此谈一些对这门课本身的看法。
首先我想离题一下。经常有人会问:“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会不会有一天,后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科学的前沿?”(那样的话,这门科学自然就是死掉的状态了)。
我青睐的答案是:不会,因为科学的发展并不完全是狭义的“知道些新东西”,还应该包括了把现存的结论用更现代的观点进行组织和改写,这样以后的人就不用遍历历史上每一种观点,能够更好地把精力集中在需要的地方(这正是教材存在的意义,不是吗?)。例如,很多理论上的构造一开始都并不很自然(例如重整化),但在另一个场景下,它可能有自然的意义(如Wilson的有效场论观点),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人的直觉中去。我认为只有这种情况,我们才谈得上理解了一些事情。科学的发展本来就应该让我们能够抛弃越来越多的“小聪明”,转而把握住事情的本质,掌握大道而不执着于局部的小技巧。
有了这样的前提,我就可以陈述我的观点了:对原子物理这门课,恰如其分的指责是,它在试图杀死物理学。
这门课除了对历史上陈旧理论的罗列和记背之外,并无他物,我看不出作者对这段历史的任何应有的总结和评述,也看不到作者对既有概念的任何直观理解和再阐释,至于理论框架就更谈不上了;可以说既没有物理图像,也没有形式理论,我不知道这种东西有什么资格带上“物理”的名字。它不仅没有提供一个足够现代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没有交代清楚历史上理论提出之际物理学家所面对的困境(细节和例子我下文会提到)。我可以确定地说,如果以后的物理教学都如此展开,那物理学的末日也就到来了,因为至少,它在挫败学生的学科兴趣这一点上,是完全成功的。因此我有必要继续展开,以保卫物理学。
当然肯定会有人指责我忽略科学史的重要性,可能还会拿Weinberg出来压我。不过不妨看看Weinberg本人的想法:
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有些观念像民间史诗那样,从往昔英雄时代流传下来;而另一些则是像空想小说那样,产生于我们对将来会有的伟大综合理论的朦胧预感。为了从这混乱中理出一个头绪,一本物理书籍的作者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方式之一来组织材料:一种是摘引物理学史;另一种是遵循他自己对物理定律的最终逻辑结构的最佳推测。这两种方法都是有价值的;要紧的是不要将物理学误为历史,也不要把历史误为物理学。——Weinberg,《引力与宇宙学》
既然总有人强调原子物理对于物理学史教学的作用,那么我们下面看看,它真的有这方面助益吗?
在我看来,科学史至少应该试图解释一件事:对应的学科为什么是它今天这个样子。具体来说,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为什么人们淘汰了其他的,而接受了某一个或某几个?这些理论分别有怎样的优点和局限性?再比如实验吧,大家都知道普朗克和玻尔从那些实验数据中归纳出了(其实是找了一些没有被很好理解的假设演绎出来的,这里我abuse一下术语)他们著名的公式,这些具体是怎么办到的呢?纯粹是猜的吗?还是有什么motivation?为什么引入量子化规则之后人们仍不满意,还要引入波函数这样的概念?
(一般说玻尔模型不能用于分析多电子体系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力的论证,因为它事实上可以,见https://www.pnas.org/content/102/34/11985.full用玻尔模型分析了氢分子,可见继续采用这个说法只能表明作者没有花工夫去考证;何况多电子体系薛定谔方程也无法严格求解,计算机至少要到40年代之后才出现。因此我看来这至少不是发明量子力学的主要原因)以及波函数是如此诡异的东西,1920s的物理学家怎么逐步接受了它(毕竟,薛定谔一开始对波函数的理解都是不到位的),后续哪些工作逐步澄清了它的物理内涵?请问原子物理这门课有仔细解释以上任何一个问题吗?
(给感兴趣的同学,普朗克公式的来历:https://zhuanlan.zhihu.com/p/33658858,玻尔理论的motivation见C.J.Foot第一章的习题。这在我看来都是极佳的物理学史教学范例。)
这整门课及教材(包括崔宏滨本人的书或者科大另一本书,那些书里面涉及量子力学的部分还有不少错误,不过那已经是细枝末节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作者(们)并没有以任何一种有效的方式尝试去组织这些材料,而是随意地把它们排列在一起,混乱依旧是混乱,并没理出任何头绪。这导致这门课的结构就和湿面条一样软弱无力。从这个角度上,他们很好地展示了如何糟糕地写物理。
举例而言,崔书中第二章花了不少篇幅讲旧量子论,第三章讲量子力学初步。但最关键的问题,第二章引入的“量子化规则”和第三章的量子力学究竟有什么关系?第二章全然没提到玻尔-索末菲理论的不足之处,第三章为何又唐突引入“波函数”这些陌生的概念?无论是从物理学史还是理论结构的角度看,这种蒙混过关的做法,我觉得很难令人满意。第五章多电子原子里面的角动量耦合又有什么物理意义?JJ耦合和LS耦合各自在什么情况下适用,有什么哪怕半定量的分析吗?(当然,这课对角动量的处理本身就没有任何值得肯定的地方,所以类似的问题不再举例,但全书多处涉及角动量,因此这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再比如选择定则,其严格的证明当然,很难避免群论,但我认为把群论的形式封装褪去,其核心的对称性的分析,难道不是物理上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吗?我认为哪怕多花点时间,也值得把它解释清楚,况且,对这些形式化封装“祛魅”才应该是物理课上物理教师应该做的工作吧,毕竟选择定则的结论连百度百科都有。可惜这里仍然是塞一个结论就走人了。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作业的设计,当然,我在科大上的多数课程,作业设计上都毫无可取之处。但这门课尤其突出,作业大部分就是对着公式敲几个数这种毫无技术含量和创造性的体力活,完全不能让人学到新东西。好的作业设计是优秀的课程必不可少的,我常常能回忆起做格里菲斯《电动力学导论》的习题的时候,我总能学到不少东西,书中的习题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包括了不少正文限于篇幅没来得及涉及的主题。
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门课很难想象是一名专业的物理学研究人员所开设,至于教材,更像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高中生的照猫画虎之作。
有人强调,直接学量子力学太难了,需要原子物理进行过渡。我想指出的是,(至少科大的)学生学量子力学有困难,最大的原因是科大的线代b完全不能满足后续学习的要求:量子力学中极为重要的伴随算子概念在线性代数中毫无涉及,我想很多同学学完线性代数,对向量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多重数组”这种和没学过线代差不多的水平上,这对学习量子力学自然造成了很多人为且不必要的困难。而原子物理真能降低量子力学的学习难度吗?我想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这门课直接空降了不少量子力学的结论,比如涉及角动量的部分完全说不清道不明,重要的物理实质被一带而过,无聊繁琐的技术细节倒是喧宾夺主。况且,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也能算“降低难度”?我想,认为“这是降低难度”的人,对物理和教学都有很深的误解——背个结论算是在学物理吗?如果不是,又谈何降低不降低难度呢?
学物理的人常常说“物理图像”,究竟什么是“物理图像”?这个答案当然因人而异,但对我来说,它就是一种极为粗粒化的直觉。人脑不是那么精密的东西,不可能记住所有细节(至少我不行),那么一门课能带给你什么长久的馈赠呢?只有这些最粗糙但最核心的直觉会留下来。很遗憾,这门课我只能说,完全没有帮助,甚至有害了。
我想,真正的降低难度,是让物理图像更清晰,让逻辑结构更鲜明,能够真正高屋建瓴地用尽可能简单的语言和图像让学生理解一些粗看“高深”的概念,而不是让人去背。Witten以数学物理和弦论扬名,但其物理直觉同样出类拔萃,我曾学习3d拓扑绝缘体,其中的对称性总困惑我,我觉得虽然很多人写了很多文章,但没什么人真正把这个问题说清楚。而Witten能用很短的篇幅,用和其他人都不同的视角给出全新的解释,让我信服。
我并不排斥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本身的混合写作(尽管目前我没看过让我特别满意的范例),相反,我十分喜欢John Stillwell的《数学及其历史》一书,不过我认为这种写作手法对作者的材料组织能力要求很高,并不是那些让学生死记硬背以“降低难度”的人可以写出来的,请后者不要再自欺欺人,也不要再误导学生了。(据我所知,科大很多物理课的B版本和C版本属于此列)
正如我开头所提到的,撰写好的教材的意义重大,其中一点是展示物理学的整体性。早在几十年前,费曼和朗道就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如今,这些联系却都被人为地斩断了,例如上学期刚刚学过理论力学,下学期学电动力学的时候却对拉氏量决口不提;上学期理论力学讲了绝热不变量,在讲原子物理的时候却不去挖掘它在早期量子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割裂感阻碍了学生对物理学相对全面的了解。今天这个局面,以后会导致什么严重的后果,我没想过,也不太愿意想。但那时,可能每一个编纂所谓教材的人,都难辞其咎吧。
综上所述:这门课自身所标榜的目的,实际上它并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个,它继续存在从各种角度都毫无意义。建议学习先进经验,尽快废除这门课。
在物理方面,科大非物理专业的物理课花不少时间去教原子物理,而且是在没系统讲量子力学的前提下,结果导致科大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学了一大堆半量子半经典的原子物理,但却没学过量子力学。而且原子物理课还会花不少时间讲旧量子论,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对量子力学的学习可能还会起干扰作用。国内传统上把原子物理作为量子力学的先修课,但实际上,不学原子物理完全不影响学量子力学,法国没有哪个学校是先学原子物理再学量子力学的,尤其是法国在原子分子物理方面有很强的实力,现在巴黎高师的原子分子物理学科还有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也没采用国内的这种教法。据我了解,目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美国家及日本,不管是物理专业还是非物理专业,现在已经很少有学校还在开设像国内这样的原子物理课,即便是像慕尼黑大学这样把原子物理作为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的学校,也是先在大二上开设量子力学课,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在大二下开设原子物理课。虽然中国这套普通物理课程体系也是继承的圣彼得堡大学Frish和Timoreva的普通物理教材的体系,但现在俄罗斯也不这么教了,比如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早在七十年代,普通物理的原子物理部分已经被量子微观物理和量子宏观物理两门课所取代。现在非物理专业不学量子力学,可偏偏量子力学自学又是比较麻烦的事,目前市面上的量子力学教材里面可能只有诺贝尔奖得主Cohen-Tannoudji的教材比较适合自学,但又太厚了,他自己在巴黎高师上课时都没法按他的书来教。在50年代,科大现在这样的课程安排或许是合理的,但在今天,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今天,量子力学一方面是现代物理的基石,一方面对于很多非物理专业来说,又是必备的基础,比如对于电子类专业,量子力学是半导体物理的基础。虽然我是很支持多学物理课,但是时间就这么多,好钢也应该用在刀刃上,物理是该多学,但学什么不学什么,也应该仔细研究一下,反正原子物理这种课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教学计划之中。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433966/answer/1129623386)
最后,希望同学们不要被这门课影响了对原子分子物理的观感,丧失了了解这个领域的兴趣,它是一个活跃且有趣的分支,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了解卢征天老师的现代原子分子课程。我最后引用一段作结:
本科的后一半我开始对冷原子所表现出来的种种性质感兴趣,但是冷原子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都用的是一套我不很熟悉的工具。具体来说,是比较现代的原子物理,以及光学。
这两门课在国内本科都属于普物范畴,但是我学这两门课非常昏昏欲睡,而且事实也证明学到的东西在研究中没用。直到大四后期,我开始看了两本书(加一门课),直接塑造了我对这个领域的初步认识,也让我在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没有那么不适。
第一本是原子物理进展通论 by Cohen-Tannoudji。这本书北大出版社有翻译版,翻译质量一般但是没什么严重的问题。这本书终于成功的让我明白什么样的原子物理有用——不是什么半经典论1/3个学期、氢原子1/3个学期、原子核物理1/3个学期,而是把原子结构、原子与外场相互作用、原子相干性等方面说的非常透彻的才叫原子物理;而这样的原子物理并不应该是作为一门普通物理课程给学习量子论铺路——这在现代的角度来看有点多余了;真正的原子物理应该是beyond量子力学之后才能学的一门课程。而这里面我也意识到我光学学习中遇到的很多枯燥乏味的概念实际上完全就是因为没讲对,没给出该有的picture所以显得非常无趣。
...
...我提到的这两本,却是我们物理学教育里面非常缺失的东西,尽管方向并不是最大众的凝聚态/高能方向,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量子物理/AMO的核心。还是希望这方面的书能更快的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585155/answer/1205393874
感谢@孟子离 同学的回复(如果算的话),以下简称此回复为“该文”。首先我想批评的是,该文并未针对我提出的“逻辑结构支离破碎”、“课程定位不明”这些问题进行任何回复,我想大概是默认了这些问题吧。但其进一步将“课程内容设计是否符合逻辑”(即便是历史顺序,我想也是有逻辑可循的)扭曲为做实验和做理论的矛盾,我想这不仅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而且更具有冒犯性,我不清楚您是否是想表达:逻辑是做理论的人才需要的,做实验的人不需要逻辑。如果确实如此,那我只能劝您赶紧向所有认真对待实验的人致歉。因为这种对立纯粹是您个人臆想出来的(本文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我和做原分实验的同学的交流),于是不值一驳;我觉得他们挺无辜的,经常要被这个人代表一下,被那个人又代表一下。至于您在文章中提到的几个观点,虽然和我这篇文章没什么关系,我也不觉得其证明了什么事情,但我仍然想做一些解释。
关于该文中引用的王文阁老师的话,我自然十分同意,同意到了我看不出和我批判的东西有任何关系。我遍历本文,似乎我并没有说“半经典的物理是不必要”或者“经典图像不重要”之类的话;反而,我强调的是,原子物理课程无论是和经典物理还是量子力学,结合得都不够紧密,更没有很好地体现二者在历史或者逻辑上是如何过渡的,而这是它本应该做的。
该文中的第一点,我暂且不论,直接说第二点。您提到的波函数的节点定理是Sturm-Liouville定理的推论,也是量子力学的标准内容,在我看来,您举的这个例子与其证明了原子物理存在的价值,不如说是证明了科大数理方程和量子力学教学的失败,而为了弥补其他课程的失败而专门开设额外的课程,这正是我们希望避免的。至于陈仙辉老师的授课,可能有启发性,但我实在看不出和原子物理这门课有任何关联,毕竟他又不教原子物理。
第三点则更加证明了上一段。的确,对系统的特征物理量的估计是对物理素养很好地体现。但这仍然不能证明原子物理课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这在任何一门课都是必要的,而不是您在原子物理课上才需要这么做,类似的估计如果没在量子力学课上进行过,那我只能认为您在质疑量子力学的教学效果,虽然我不反对这样,但这毕竟和我想说的没直接关联。而如果说这就是原子物理课存在的意义,那我也只能说,按您的观点,修科大的其他物理课效果不一定比玩玩卡西欧991或者看看百度百科更好(虽然事实情况并不一定比这好很多)。(BTW,您说自由费米气体是半经典理论,我不知道您是如何做此判断的,但我想您的统计物理老师听到这句话必然汗颜,加不加相互作用和是否半经典并无关系,而费米统计本身是纯粹的量子效应。事实上这个模型之所以有效,恰恰是因为量子效应,如果您真的有学过费米液体的话,这应该是十分标准的内容。以防万一,参考文献为:https://arxiv.org/abs/hep-th/9210046)
至于该文最后一段,则更加荒谬可笑。我在谈论的是原子物理这门课的课程内容设计是否足够合理,您却开始指导我什么时间去读文献,我很难认为该文所谈及的内容和我写的这篇文章有任何关联。至于您最后暗示我过分重视数学,却忽略简单例子,我只能说这又是您臆想出来的对立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我的文章,确实没发现哪里有说“美丽的数学比简单例子更重要”之类的论断,我始终在探讨:(1)原子物理在物理学史教学上是否合格(2)原子物理这门课程内容设计是否符合逻辑以及其与其他课程联系是否紧密。如果这样的讨论都要被您打上“过于数学”、“过于理论”、“缺乏例子”的标签而抛弃,那我也只能表示十分遗憾了。
最后作为一个做理论的人,我想这是头一次我在这几篇长评中以这个身份说话。如今,国内的反智主义十分严重(比如以上这位),理论的价值一次又一次被错误的评估,甚至被作为一种身份的标签,用来人为地制造隔阂(不假思索地将某些论断斥之为“做理论的人”如何如何、“做实验的人”如何如何)。当然,这也和国内常见的错误宣传有不小的关系,比如有些老师喜欢在课堂上说:“做理论的都是神仙。”这种话自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远离了理论,可这话本身仅仅是偏见,而非事实。(“神仙”的标准是什么?谁来评估?说这种话的人,我想还是不要从事任何需要逻辑能力的工作比较好。)这种人为造成的疏离、缺乏了解,为后来产生的诸多误解埋下了伏笔。何况,是否从事该领域研究是一回事,是否主动地去学习了解,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我的辅导员在我刚到科大的时候即说过“大学四年的钥匙是“可能性”。”(大意),我仍然十分感激他。如今,我却看到无数同学因为一些人为的标签或者其他人不经思考的话语就判定自己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例如该文,即@孟子离 同学觉得老师说一年半之后才能学场论,就只能一年半之后才能学场论,这种话别人告诉你永远没用,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我只能说这和大学教育的本意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理论的意义,我在《线性代数B1》评课中有谈到,但我还想再强调一下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为了彻底把自己从这种恐惧中解脱出来,为了能自由探索任何需要或者感兴趣的东西,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一个一般的关于“学习”这件事的理论。我现在知道的东西是:
1、理论非常重要 有很多小猪不喜欢理论,特别是在那些通常是直接上手干的地方,这样做的坏处是把学习变成了一个靠运气的事情:如果运气不好在刚开始没有接触到比较好的材料就很容易因为效果不好而放弃,然后开始相信自己就不擅长做这个,并把它称作“天赋”来欺骗自己。理论的意义是给出一个一般的方式,使得每个这么去做的小猪都可以得到下限非常高的回报,这个信心是很珍贵的。除此之外,随着考察的时间区间变长,会发现理论可以加速后面的学习,是一种长期的投资。最后,“理解理论”本身即是自由创作的保障。
...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235482/answer/767553171
如今部分人对理论物理或者纯数学的崇拜与吹捧,其实和对这些学科的鄙视和厌恶仅仅是一体两面,都不是面对科学的正确态度。 我想下面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学术工作者对不同学科分支的正确态度:
关于学长和长辈的“偏见”,我自己年轻的时候听过很多,其中很多最后被证明都是胡扯。所以你需要有能力抵抗各种偏见,如果你听到了某种评论,你就要追问原因,如果说不出原因,就不要信,不论他是院士还是诺奖。就算那个理由非常有道理,也未必适合你。学术圈自然会有文人相轻的现象,而我发现在学生里面尤其严重。比如:有一个学生恭维我,说我们做的高大上的数学物理,怎么可能是xxx学科能比的呢?我很不以为然,因为我自己走过很多很多领域,我觉得不需要很高的智慧就可以领悟每一个科学领域的精彩之处,一个鄙视其他领域的人往往是一个非常narrow mind的人。我不相信什么学科鄙视链,只有什么领域更适合你才是对你有意义的问题。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89987
我上过崔老师的光学, 感觉不错就又选了他的原子物理. 但实际上心理落差比较大, 相比光学, 原子物理只能说讲的一般, 虽然讲的也很细, 对学生的态度, 给分什么的也都没得说.
原子物理是很特殊的一门课, 从量子力学基础知识到原子的性质以及各种计算能级的规则, 内容如果深究可以扯出很多内容, 比如两个角动量耦合后的本征态, 与其对应的数学是旋转群直积后的不可约基矢, 而旋转群不可约表示的矩阵元对应到量子力学里面是CG系数, 这些东西是不可能在一个大二下学期开的课上面讲的; 而简化的数学推导反而会把图像弄乱.
在我看来这门课用科普的语言把这些数学过程, 以及其中的物理在直观上讲出来就够了, 然后简单的列出经过计算的结果作为规则, 而不是在数学不足的情形下还要搞出一个逻辑把结论解释清楚. 上完这门课后, 尽管我的成绩很好, 但是我对这门课讲述的图像还是很模糊, 随着之后听了苑震生老师的原分导论, 朱界杰老师的物理学中的群论, 看了Sakurai书上角动量的内容, 我对于这门课讲到的耦合, 能级劈裂等才有了很清晰的图像.
我没有听过陈向军老师的课, 无法做出对比. 但是一个事实是, 陈向军老师做原子谱学, 对图像的理解和描述肯定比崔老师深刻.
这门课教材是崔老师自己写的, 秉承传统, 错误依旧很多, 最不能忍的是书后题答案至少小半都是错的, 导致写作业时候很痛苦. 另外说说考试, 我们那年是陈向军老师出题, 期末找班里同学要了陈向军老师平时小测的卷子, 考试里面的选择题大多都是那些卷子里的. 考试错了某大题的其中一个问, 总评给了98.
崔宏滨测不准原理:同一个知识点的同一道题目,崔宏滨的讲义公式、书上公式和讲义答案,必然有一个是错的
17春当了崔老师的助教。课程不做评价,由于书后题答案错误较多,我编了习题解答(没有数值)http://home.ustc.edu.cn/~yyn0319/files/atom%20physics.pdf 供以后同学们参考,里面也有少许错误,望谅解。
文件是崔老师做的的考前小结,我在上面涂涂画画了。
给分情况:期中100,期末86,总评99,今年期末考卷面分数普遍不好,90以上的几乎没有,从崔老师那问到——他会调分,只要控制优秀率就行。
崔老师的课本书上作业题配的答案有点小问题(好像也不是很多,往年尤一宁助教给过一个部分作业的简略答案应该在附近楼层)
来打压一下黑心书店,这个是往年题中科大原子物理期末试题(2012)(1)(1).pdf
下面的被我涂涂画画过的。
中科大原子物理期末试题(2012)(2) 2.pdf Copy of 原子物理样卷1答案(2015-2016) 2.pdf
我先上的石mj老师的qma再上的原子物理,Sakurai的modern quantum mechanics讲得理论一些,科恩的《量子力学》手把手带着,两本书里面都有讲角动量耦合,一些简单的群表示的内容(没学群论呜呜呜)。放假的时候不妨提前看一下Christopher J.Foot的《atomic physics》,可惜我只看了一点,开学以后就没看了,北极科学院的学长推荐过这个,我看的部分感觉挺好的。
崔洪斌老师的课本真的是一言难尽,这个课我没咋去上,就看着ppt和课本学了(成绩部分来自往年题)。课本里的内容我觉得安排得不好,尤其是多电子原子,知识点散布在各个角落,学得我晕乎乎,像同科电子两个的情况可以用形成的原子态L+S为偶数来判断,他也妹细说,我作业画表求耦合的情况画了好多。
期末考试会考犄角旮旯的地方,比如什么delta J=0到0不能跃迁动选择定则,什么一个质子和一个阿尔法粒子分布卢瑟福散射问粒子数,没注意看就以为都是阿尔法粒子之类的。
化学元素表还是要大概看看,门捷列夫牛的。
这门课就像文科一样,可以说是光谱学。
今年的助教很好,很好啊。老师也没让我们卷小论文、素晴らしいです。
早课真的起不来,一般第一节课下课吃完饭到教室交个作业就可以走了。
崔老师,终于见到了这位从物竞时期就知道的大佬。可惜现在已是苍颜白发。但讲课很好,平易近人,给分非常好啊。
复习资料:
另一个班级的小测题目,可以看看:
作业答案:非常详细,适合期末复习的时候使用。
(感谢助教给出的习题部分的详细的答案以及解答流程!非常有帮助)
上课:老师有自己的课件,不用课本。老师很和蔼,面带微笑地讲课。
作业:课本上的习题,量不多。
给分:算是挺好的,平时分占30左右,但是会做调整,老师会尽量把优秀率给满。
教材:崔老师自己的教材,错误很多,写得也不好,并不推荐
讲课:原子物理这个课没有什么好讲的,基本就是念PPT。崔老师念PPT的水平只能说是一般吧
给分:2018年春,给分并不好。总评大概比按算法算出的分数还低(并且还卡了绩)
总之这个课各个老师之间的差别应该不是太大,建议自己看完陈向军老师的《近代物理学》,然后把考试章节的习题刷完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上课挺有趣的,老师人也挺好,学起来很开心。(作为一个本学期极度厌学甚至想过退学的人,每次学习原子物理竟然有一丝快感?)
作业30,考试70,有随堂小测但是不参与评分,总评不调分。开学时候老师说作业30,小测20,期末50的,但是明显没有按照这个执行。
诚恳地来说,确实崔老师的原子物理课不如他的光学课讲的透彻,但上课讲的还是很清晰易懂的。考试的话,每次复习之前刷一遍作业题,刷一遍书,再刷一遍英语书店的历年考卷,掌握透彻了之后肯定能优秀。毕竟考点一共也就那些。今年的期中考试有接近一半是从某年的期末考卷上挖的,剩下的一半有点坑,所以炸了只有78。导致我期末复习时才看到前些年的期末考卷上一模一样的题目,内心是崩溃的。不过期末考的不错,错了一道选择(考试的时候碰到很纠结的选择题一定不要乱改!!会悲剧的。。如果不改那道题我就100了。。)不过崔老师还是按照历来的给分好的习惯,给了我96~
P.S.感谢楼上助教自己码的作业答案,期末考之前复习的时候帮上大忙了~
总的来说原子物理这门课应该是我觉得普通物理学中最简单的课了吧。说实话,我感觉崔老师讲原子物理的功底确实不足,但是毕竟这门课不是特别难,所以一般的听课加写作业差不多能拿个优秀没问题,可况我们崔老师给分还辣么好呢(^_^)。。。崔老师的班级是有期中考试的(讲完单电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之后),而且期中考试的题目可能会有点坑(我们今年的期中考试题有些事从前一年期末的卷子上挖下来的,还有的是他老人家自己出的。。。)期中的分数可能会偏低。另外极力推荐各位选崔老师班级的同学把陈向军老师的原子物理教材和崔老师自己写的原子物理教材结合使用,因为陈老师的教材写得清晰易懂,崔老师的书虽然错误百出,但是不乏有新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结合使用的效果挺不错的。本人期中考试还算不错,排前几名,卷面87(期中出题有点坑),期末发挥稍有失误,卷面95(因为期末考题容易,但是自己犯了两个无语智障的错误,扣了5分),总评出了,果然崔爷爷没坑,给了我96~~
崔老师每次讲课都是笑嘻嘻的,PPT做的是没话说,不过选崔老师的课的话,建议尽量听一听他讲的课,因为他上课用他自己写的书,重点不突出,所以考点他一般上课会说。另外给分是特别好,人也特别好,就是作业有点多,强烈推荐。
崔宏斌老师人确实不错,讲课清楚,也比较有条理。但是,这门课是照着崔宏斌自己的原子物理教材讲的,这门课真是毁在这上面了。 首先习题答案有大量错误,和答案不一样的情况有快一半的概率是答案错了。然后教材理论不完备,虽说原子物理不是一门从基础理论出发的课,但是完全不用真的好么(除了第三章量子力学基础,其他时候基本不管波函数,跟学高中化学一样)?当然,崔宏斌老师上课的时候是会提到这些教材上没讲的东西的,但是对我这种听课不那么认真的人来说就感觉很尴尬。最后,这门课还是用陈向军老师的近代物理学来学比较好,而对于考试,我建议用杨福家的原子物理学的习题,网上可以搜到答案,题目不偏不杂,答案也是正确的,很典型,另外刷往年的卷子显然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