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物理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4.0 |
1.课程(9.5):
(1)老师(9):
王双老师令人感觉如沐春风,与学生相处几乎没有距离感,而且很关心学生。以及经典永流传的阿虎开窍了(可惜我并没有)
上课的话我很难评价,因为自己对于原子物理这种课很头疼,琐碎的东西太多了。而我自己也感觉这门课以后对做天文有用的可能也就是知道一些光谱以及其精细结构罢了(bushi),其余什么的都不是很关心,这也导致我对于这门课不是特别上心,听完课对着PPT应付完作业就没了。平常学的就不好,全靠考前抱佛脚。个人感觉老师后面讲的太快了(可能是因为老师会把上课时间拿来做习题课以及给学生做小论文汇报的原因吧,导致后面时间不够充分),而前面又疑似太慢了,开学一个月还在讲第一第二章,远远落后于其他平行班进度。
上课的PPT比较详实,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其排版风格(这里怒赞陶鑫老师的电动力学PPT,十分优美),看起来也比较头疼。课本我也不怎么看呃呃呃呃。个人感觉写的比较好的教材是朱林繁老师的那本交叉教材,朱老师做的PPT看起来也赏心悦目。
(2)作业(10):作业很少,一周四五道大概。
(3)给分(10):王双老师真的好好呜呜呜,鄙人考试考炸了,一堆简单题与概念题做错,卷面成绩非常不理想。甚至刚查分的时候看到成绩不敢相信,遂去查分,最后看到卷子心疼于各种失误,但是最后王双老师出马帮我查回来了6分,十分感动。调分政策是:不计严班人数,把非严班人调分调到40%优秀率。感觉很奶!
其他:小论文比赛加分政策:一等奖6分,二等奖4分(两人合作一人3分,其余合作情况可参考,不是简单地除以2/3),三等奖3分,优秀2分
2.考试:
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阴间的考试题。选择题阴间,有一道g=0分裂数为0的大坑。填空题考察概念居多。计算题也不算容易。造就了我们班只有61.3的平均分,最高分86(全年级最高97,似乎是zyc老师班上,可能这也和zyc的小测考察有些关系吧)很难评,毕竟自己不会原子物理。
3.资料:
参考真题吧。以及看PPT(没有课本的我还能看什么呢,哭)
4.建议
注重概念
这门课是王双老师在上,真的是非常负责非常和蔼的老师,有不定期小测,大概有十次,但是应该只是签到性质的,老师给分特别好,我这学期没怎么学,只是考前两天突击了一下,卷面分不高,但是老师是真捞我啊,太感谢老师了😭😭😭
这门课是王双老师在上。这门课是“现代原子与分子物理导论”的低阶版,相当于把那门课里面“为什么”的部分全部删去后留下的东西,再加上一些半经典原子模型的内容和“量子力学初步”。因为这门课的前置知识没有量子力学,也就不能讲那些为什么,不了解量子力学的人听下来效果大概也不会太好。
我在假期还曾经试图和教务处周旋一番,看看能否避开这门课程。当时我是这样说的:
“可见后者的内容涵盖了前者的几乎全部内容,并在前者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承认学习者具备一定量子力学的基础,将更多的篇幅用于原子分子结构、光谱以及对部分与前沿结合更紧密的知识上。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事实上很多倾向于从事原子分子物理相关方向的同学已经具备了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轻易地接受《现代原子物理》的课堂。同时,由于受到无法系统介绍量子力学的限制,这些同学学习《原子物理A》的效果显得不如《现代原子物理》。”
我那时觉得这门课内容单薄,而且很多属于“不必要”的负担。但学了一个学期以后,我有点认识到作为导论性质课程,原子物理的存在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一方面,因为王老师讲课很吸引人,而且擅长语言的艺术,即使没有量子力学的基础,也可以弄懂,而且这门课的在很多地方有着基础课的细致,这是后者所不能涵盖的;另一方面,那些早已过时的模型并不是没有价值或者只有史学价值的。即使在最前沿的理论研究中,半经典理论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东西。因而说句公道话,收获这里不能说“没有”。除了其中的一件事情实在是有点迷惑:既然介绍超精细结构了,讨论zeeman效应的时候为啥还不考虑核磁矩,偏要弄出一个完全错误的模型来呢。。。
平时作业就是书上习题,有时会有点多。有小测,本学期10次,而且不定期,只要交了就是满分。小测题型与考试很像哦!与现代原分导论不同,这门课的考试重点反而在多电子组态那里,题目都是各种电子组合,还挺有意思。但有些考背诵的地方就比较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