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科学与社会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1.0 |
要保研了回来评个课。
陈勋老师年轻有为,举止很有风度,待人温和,上他的课就像开组会一样,会教很多类似科研素养的东西,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选题,汇报进展,互相提问,真挺有科研那感觉的。
不过这门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坏印象,被并列为我本科生涯最讨厌的课,都是以讲PPT的方式来进行小组多人大作业考核,并且是主要考核手段。
在这门课中,我体会到了这种考核方法所有的缺点。
自己的组里,有人身为组长一直混,不主动推进度,不主动解决问题,真是贯彻了那句只要你敢拖到最后,总有人替你干的。等把PPT都给他写好了,他都要催好几次才肯试讲一遍,最后上场的时候还不知道怎么打开PPT放映,“不好意思老师,PPT是我们组xxx负责的,所以我不知道怎么打开。”
如果你是那个最先开始急的人,那你就有可能干了最多的事,但是又碍于面子并不好在分工中写的很明显,而是尽量地把大家的工作量写得相对均匀(但是也没有到看不出来谁是干活最多的人的程度吧),结果是你最后没有得到与你努力相称的分数,老师只是简单粗暴地给组长最高分。
而对面组里很喜欢讲“xxx功能我们做了很久”这种卖惨流,展示自己的工作量确实是很明智的做pre技巧,但是你最后至少要把这个功能做得相对完整吧,最后这个功能根本就没被做出来,一个地图app,连地图都被阉割了,只剩一些地名的图文条目,而就是这样的一个demo获得了老师的青睐。
上面就是我当时的心理状态,确实不健康,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省自思,后来我也复盘了很久,总结出几点经验教训:
大二一年我深入贯彻以上三条,情况果然有所好转,不过大三我遇到了某专业选修课,在以上三条我都做到比较尽善尽美的情况下,通过其精彩的考核制度,使我总结出了最重要的第0条:
0. 如果允许一人组队,那就一人组队。
说明一下,后来我的队友几乎都是很nice的人,工作也做的很扎实,归根结底我还是认为是考核方式或者规则的问题,为什么被考核的人,要做那么多与考核内容无关的工作,才能保证考核的公平?在组内写出一份人人都满意的分工贡献表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
最后回到对课程的评价,课程设计很好,让科研导师带一个10人的小班完整的走一个项目,真的很有意义,有心的人可以学到很多。
陈勋老师我相信他是个好老师,客观上也认为是好老师,主观上讨厌。在给分前他称课程现在有优秀率限制了,不然的话就每个人都给优秀了,其实大家查之前的他的评课也知道他确实会这么干,所以我询问了教秘,得到的回复是没有限制,跟同学们商量了之后私信转告了他,结果他在课上当众指责我太功利,说即使没有限制也会公平给分,反正一学分没什么,就当给我上一课了,最后给了我3.3,倒不是非要争个好看的GPA,一学分在大一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但是他的自称公平是对我的深刻否认,认为我做的不如组里的摆子组长,我实在不能接受,幸好我也确实没接受。
总而言之,他从结果上确实给我上了一课,但是我不会感谢他,以我的气量,会一辈子记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