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科学与社会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少年班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1.0 |
本点评可视为《科社》与《科技写作与表达》两门课的联合点评。这门课的学生会被杨老师随机分成三组,这主要是为了锻炼与不同的人交流合作;每组在十一月份选定一个和化学/材料有点关系的课题,之后自己找文章读,春季学期四月份做中期答辩(每组一整节课,每个成员最好都上来讲),六月份结题答辩(每组限时30分钟),不需要辅以实验。考虑到杨老师这两年带的都是少院学生,一般还会在春季学期上《科技写作与表达》,那个课用的就是科社的课题,只是需要多写一篇报告。
内容 可能是由于科研任务繁重,除学生报告以外杨老师上课的次数不多,一般是给出基本的方向指导,所以这里主要说两次答辩。在内容方面,老师提问还是比较密集/刁钻的,中期的时候很多我们组认为比较明显的点被老师指出没有讲明白深层原因(比如没有从结构入手分析),老师也会鼓励台下其他组成员提问。在形式方面,老师指出PPT上应减少文字增加图片,而且必须注明参考文献或引用出处(想精益求精的话建议引用正规内容,老师最后批评了我们组的结题答辩引用了几张知乎的图片),也要求标注PPT页码。。如果能做出结题PPT的话应该已经有了个文字稿,所以最后的报告也就没什么压力了。
收获 对于不想学化学相关的人来说大概只有学术写作和展示方面的收获,不过至少能学会怎么读陌生的文章、把逻辑真正理顺、合理选择调研内容并按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口头表达与PPT信息相互配合达到高效的知识传达而不是照着念PPT或者往PPT里塞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从想法到最终呈现的过程实际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及早干活!这里可以参考数院梁永祺老师写的怎样写一篇学位论文 (ustc.edu.cn)前言部分。
对同学的建议 横向对比可以发现老师的要求高于大多数研讨课班级,老师性格也很严肃,不太能照顾到同学感受,不建议想轻松地混完这(两)门课的人选。选题的时候可以问问身边有没有对应方向的学长可以给一些经典的文章读一读再判断。对同一小组的成员,建议组长主动提出具体调研方案,请组员要么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要么配合方案去干活,这样会有一个愉快的氛围。在做PPT时需要把你读文章写概要的思路转换成汇报的思路,讲清楚核心细节,舍弃边缘内容(今年三组答辩基本都超时了),注意标题层级和逻辑。
今年的结题报告提交截止时间就在结题答辩三天后。。。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不过可能再晚大家都要准备期末了,实难两全,所以同学们还是别拖到最后了。
补:给分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