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类别:计划内与自由选修 | 教学类型:理论课 |
课程类别:本科计划内课程 | 开课单位: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
课程层次:通修 | 学分:1.0 |
记得在结题报告后,我跟室友说,刘老师是一个很会当老师的老师。
进入大学后,老师的身份和以往有了些变化。绝大多数老师是字面意义上的“教授”,也就是负责对学生的知识输出。虽然有专门设立班主任和班主任助理,但被思政教育裹挟的班会毫无疑问很难起到给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答疑解惑的作用,而刚从高中毕业的萌新们大多难以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刘晓东老师在社科研讨课上扮演了中学阶段班主任的角色,让初入大学的我受益匪浅。
刘老师是搞气候学研究的。可能他知道给我们进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东西的学术报告既不能让我们理解也很难让我们以相关内容作为课题,所以他对自己的专业介绍得很简略。在分组、初步选定方向之后,研讨课就变成了一月一次的教工食堂聚餐。刘老师是好几届学生的班主任,和不少学生打成一片,所以每次聚餐都会邀请几位学长学姐过来,我们在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了解了很多在大学必须理解但没有明文相传的“潜知识”。虽然在聚餐中刘老师会打探一下调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但由于突然提前放假的寒假和推迟的开学,真正开始干活时已经是春季学期的四月份了。遇到调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刘老师一般不会直接提出解决方案,而是给一点信息提示一下,引导我们自己用目前能够理解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组的研究是关于局部气候的,在中期报告中陷入了“什么都想管,但什么都管不到”的大而泛的误区。几位学长“评委”详细地点评了我们的工作,让课题逐渐走向正轨。因为前面拖的太久,结题报告是在数分考完、暑假开始的当天做的。刘老师的两个博士生对我们的论文和报告做出了详细点评,我们利用暑期学期的第一周修改了论文二稿,也标志着一年的研讨课的结束。
从这一大段流水账中归纳我认为刘老师很会当老师的原因,大概可以表述为:他很理解我们学生的需求。他知道我们初入大学,对于科研的基本模式和方法论一概不知,所以每次汇报的时候都找来好几个快毕业的学长,让他们说出面对四年前的自己时应该说的东西。他知道我们在选课、选专业、选出路等问题上的迷茫,所以聚餐的时候会引导大家讨论我们时下正在纠结的问题,比如专业的了解、成绩和知识收获的关系、不同的生活态度。
与身边大多数同学把它当作一门水课不同,我在社科研讨课上花了相当的精力,也获得了个人认为相当的收获。这样一种新生导师制的研讨课,让我感受到了科气背后的温暖和包容。https://rec.ustc.edu.cn/share/3586ea40-4879-11ec-8f5e-c7ee5ecd9e1a 这是我们小组的论文和报告。
教师主页: 暂无